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020/5777827.html话说: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蜀道地势陡峭,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有一位青年男子,因为心中不快,特意来蜀地散心,以排遣心中的孤苦。大自然的辽阔和雄奇,自然能够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忘记当下的烦恼。不过如果愁苦太深。这烦恼也并非这么容易消除,就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暂时的断,暂时的醉酒和暂时的忘记,愁苦终究不久后去而复来,萦绕心头,难以派遣。此刻是大唐初年的一个深秋时节,这位青年在蜀地已经滞留了很长时间,他在蜀山中纵目一望,漫山的黄叶胡乱飘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萧瑟,很容易就牵动人心中的愁绪。这位青年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他是一位才子,14岁就写出了《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此刻他孤身一人,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他来蜀地本来是为了游山玩水以疗愈心中的伤,此刻受伤的心非但没有疗愈,反而又增添了几许乡愁。他写了一首《山中》以抒胸臆。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旅客心中无限悲苦,长江之水也为之停滞不流。万里乡关,朝思暮念,何时能归?“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王勃出生于书香世家,本人聪明才俊,14岁写出了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当他龙飞凤舞地举笔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举座皆惊,在场者无不惊叹,深深地为他的才华所折服。14岁,如果放在今天,还只不过是一位在学校念初三的学生,而王勃已经因为他的才华而名满天下。这样的一位才子,本来万人倾慕,前途无限,风光无两。如今其愁苦来自何方?王勃以自身的才华在沛王府谋得职位,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虽则是玩笑之文,然而在明争暗斗、云波诡谲的宫廷内部,王勃以檄文的方式写下这样的句子:“两雄不堪并立”,“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向来太子之争都是暗潮涌动,再对照李世民的登基过程,难怪当朝皇帝生起警惕之心而龙颜大怒。唐高宗认为他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王勃的仕途生涯就这样毁于一旦。前程被埋葬,宦海失意者心中的无限悲苦,不言而喻。王勃的爷爷文中子是隋朝的一代大儒,隋末唐初的很多云风人物都曾经向他问学。后来却因为得罪权贵。从此在大唐被除名,连一篇传记都没有在史书留下。他的父亲呢?也没好到哪里去。王勃的父亲被外派到远离都城长安十万八千里交趾(今越南北部)任职。而自己已被驱逐出长安。此情此境,情何以堪?本来应该是一个很辉煌的家族,爷爷落得如此,自己也落得如此。才华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然而若用得不好,才华反过来伤害了自己。每个时代都有其运转的逻辑,有其不可被触碰的禁忌。不管有意无意,一旦违背这些逻辑、触碰这些禁忌,很可能会让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落入无边的黑暗。如果不懂这层道理,即使有才华也会活得很落寞。怪自己卖弄才学,怪自己恃才恣肆,怪自己少不更事,怪自己年少轻狂,怪自己把自己的前程给亲手埋葬了。王勃一生只活到了27岁。如果是放在今天,只是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三四年的毛头小子。王勃的一生何其短暂,不过他在这短短的27年中,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经典文学著作,可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够完全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王勃是大唐的一颗璀璨明星,又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天际,耀眼闪亮,转瞬即逝,而余光经久不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