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
骈是成双作对之意,一篇文章之中,有较多的对偶句子,即称之为骈文。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无论是写景状物、缘情抒怀,还是论事说理,都出之以骈文。
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五篇骈文名篇,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第一篇:《滕王阁序》
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榜单中,似乎总少不了王勃《滕王阁序》的身影。
当时,王勃去省亲看望父亲,路过江西南昌,这个地方有个滕王阁,到了滕王阁这个地方,阎伯舆在这个地方搞一个聚会,因为重修了滕王阁,请一些文人在这里吟诗作赋。
他的本意是想捧他的女婿,结果王勃不请而至,当场写了《滕王阁序》,技惊四座。
《滕王阁序》虽然采用的是骈体文形式,却并没有拘泥于其本身的格式,恰当应用了这样的对仗,写景实写情,写出了“山高水长,胸中万千激荡”。
朗诵整篇文章,仿佛身临其境,与王勃一起感受着一山一景的恢宏盛大,更是看见了王勃所处唐朝的繁盛场面。
名句选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的精品,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隐居时,写给中书舍人谢征的一封回信,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却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其中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议论与抒情、写景皆备,可谓文短旨深,景美志洁。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名句选读: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高峰”对“清流”,“入”对“见”,“云”对“底”,极力描写了山的高耸和峻峭,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水的澄澈和明丽,一窥到底,与游鱼为友。用笔洗练。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也是一篇经典的山水小品文,文中描述了富春江边美丽的景色,全文清丽优雅,如品一盏清茗。
名句选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短短24字,写水色,写水深,写水中游鱼,写水底细石,写透了水的缥缈透彻。
写急湍比快箭更急,写猛浪奔腾声势浩大如骏马奔腾,写活了水之奔腾万象。
这样的水在历代文人写作中,属于不一样的水景。
李白写水势浩大,在《将进酒》中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对比之下,《与朱元思书》中的水之奇,与李白写黄河之水的雄奇不相上下,在山水小品文中足以傲视群雄。
第四篇:《陋室铭》
据说,刘禹锡因为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便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多方刁难。刘禹锡被迫换了三次家,房间一次比一次小。
激愤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于外,千古流传的《陋室铭》由此诞生。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章节奏感十足,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短练,透露着精致。
告诉我们,要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所同化,身处逆境而不低头。
第五篇:《洛神赋》
《洛神赋》是陈王曹植所写的浪漫主义名篇,它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形势隽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罕来者,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这篇赋文所采用的是一种幻觉效果的形式,所叙写的内容是人神相恋,最终是因为人神道殊,只好含情痛别。
全篇赋文中将洛神的美极力描绘出来,洛神的美,集中了自然界和人世间所有的美,是一切美的集成和升华。其中的格调显得有点凄艳哀伤、词采华茂。
名句选读: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最后辛苦您点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