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青花图绘雅集神游那时风雅壬寅浣溪龙窑青花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2/10/11

品茗、赏瓷,自是人间美事。

独乐不若众乐。独享好物,如衣锦夜行,怎比得三五契友,因了相投的情趣而雅集,雅集间对啜把玩、言契众欢……

春末夏初,浣溪龙窑特别推出壬寅青花雅集图炉式杯,让茶朋瓷友与日丽景明、草木欣然间,丰赏美器美图神游那时风雅……

壬寅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通高6厘米;杯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8.3厘米;圈足径4厘米,圈足高1.2厘米。

杯口外撇,口下凹收,逐渐鼓起至中腹,自中腹逐渐圆收,至杯底圆收至圈足,典型的“炉式杯”造型。胎质坚实,釉水肥厚,釉色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那么,到底什么是雅集图?在茶器上创作雅集图又有着怎样的难度呢?浣溪创制这款画片,的确有不少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故事。

文人雅集与《雅集图》

在古代,文人有雅集、游宴之风。他们“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相聚一起,以文会友,游览山水,诗文相和。他们以琴、棋、书、画作伴,以酒、茶、香、花助兴,既随意又风雅。文人雅集之所以能够把文人凝结在一起,便是因为一种文化的力量,文人在其中所追寻着文化上的认同感,在同属于一种理想化、艺术化的集会中,放松身心、舒展怀抱、激发灵感。

传世的著名雅集有西汉梁园之游、东汉末年三曹邺下雅集,西晋王崇金谷雅集、东晋兰亭雅集,唐代秦王李世民十八学士聚会、滕王阁雅集、香山九老会雅集,北宋宋徽宗十八学士雅集、王诜西园雅集,元代顾瑛玉山雅集等。

雅怀尽畅、曲终人散,终究还会恢复平静。但雅集的盛况与风流典雅,不但令参与者难以忘怀,更令后人仰慕神往。于是展现古代文人极致追求、表达文人的心境的《雅集图》便成为历代画师笔下的重要主题,而梁园、金谷、兰亭、十八学士、西园等则是《雅集图》的重点题材。

浣溪龙窑与《雅集图》

明清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改良、画师技艺的提升,《雅集图》走出画卷,渗入瓷胎,在石与火的涅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瓷板、茶盏、笔筒、瓶盘等器物融为一体,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的清赏佳品。“人间至味是清欢”,朴素淡雅、清幽明净的青花瓷器,自然成为《雅集图》合适的载体。

康熙青花文人雅士图笔筒画片

壬寅年春,浣溪龙窑画师学习传承存世的《雅集图》瓷器画片精华,追摹学习明末崇祯到康熙年间的人物瓷的画师们的作品,我们的画师并没有简单的临摹古瓷,而是依据自己的审美,反复研究构图、调整尝试,将这些内容在茶器上重新演绎,创作出别开生面的壬寅款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

壬寅款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布局有张有弛,气韵流畅,节奏感极强。各组人物组合紧凑,显示出一种向心力和趋同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物注意力聚焦每组的主题;而“闲观组”,看似闲观无主题,却又关联左右两组主题,给人无尽遐想。同时,又在大片留白处点缀空琴桌、散放圆凳、花卉盆景等,从侧面展现着丰富多彩、典雅脱尘的文人情趣。

浣溪龙窑画师别出心裁,在留白处根据主题氛围浅浅地涂抹淡淡的料水,让留白处呈现出微蓝色与瓷器净白的圆润融合,如树荫明暗斑驳,如烟雾或浓或淡。如此安排,既打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青花《雅集图》那种“花是花、草是草、人是人、景是景”的生硬呆板布局,又将人物花草器物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人间仙境、神仙人物的文化意境,可谓“开风气之先,添神来之笔。”

另外,浣溪龙窑画师根据炉式杯造型,巧妙地在杯口下方安排梧桐叶、芭蕉、缭绕熏香以及部分留白,创作出若有若无的界限,让整个画片自成天地。

浣溪的雅集雅画

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内壁净白无饰,杯底绘一朵祥云,暗喻“吉祥无事”,体现出浣溪龙窑团队最质朴、最暖心的祈盼——愿岁月静好,吉祥无事。

外壁画片融合历史上经典的雅集图的人物风格和元素,结合康熙山水的画风,描绘出四个场景,传达了文人们向往恬静、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图中文人十八位、童子二人,情态各异,均生动传神。四个场景通过梧桐树、芭蕉树、香烟、花卉、桌椅等事物分区连缀,形成相互独立而又关联的四个雅集小组,依次为——

对弈组:梧桐树下,四人围坐棋桌,左侧一坐一立。弈者一人拈子欲投而又犹豫不决,对面弈者左肘依桌神态自若;两侧观弈正面簪发留须依桌坐者及戴纱笠渊明巾留须外围端坐者,虽然都专注于棋局,但皆轻松闲适、微有笑意,似乎对两位弈者高下及棋局走势了然于胸,一派高人观虎斗状;左侧纱帽年轻者躬身向戴纱笠渊明巾的长者,私在低声求教;右侧纱帽年轻者两肘伏在桌上,上身前耸,恨不得化身为棋子……

闲观组:这是一个过渡片段,人物的行为目标不能确定,三人立于“对弈”右侧处,右下手一童子抱琴前趋,其后是琴桌,似乎是刚刚结束弹琴;左侧二人似乎被棋局吸引,右侧白纱帽者扭头看向右边的芭蕉及缭绕的熏香,他又在注意什么呢?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场景。

雅乐组:在芭蕉树右侧,有六人席地而坐,一人弹奏,其余五人或端坐静听,或击掌和拍,或作闲适剔耳状。

小编插话

剔耳也就是“掏耳朵”,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情,可到了古代文人圈里,就演绎成风雅事。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创作的名画《勘书图》中,十分巧妙地选取画中人“掏耳朵”这一看似平常的动作,着意刻画了其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惬意神情。苏辙在图后题跋:“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国方无事”,自然岁月静好,文雅大兴。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选取这样一个剔耳听琴的人物,自然寓意深远。

书画组:雅乐组右侧为梧桐树下三人及一捧砚童子,其中一人面对粗大的梧桐树干,胸有成竹、从容举笔,欲在树干上题字;其后二人皆注目观望,等待着传神之笔的出现。古人在古树、石壁上题字大多是兴来之笔,当才思如潮、不可遏止之际,古树石壁以及身边器物皆可为纸,可谓“落笔惊风雨,字成泣鬼神。”

虽然,现在的我们不能像古人那般常常走进郊野,在大好的自然风光中抒发感情;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之下,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更加向往与好友相聚的闲暇时光,神往那份晋风宋韵、文士际会的雅致……

壬寅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有“吉祥无事”的祈愿,有文人雅集的展望,有文化浣溪的追求——在城市喧嚣之处,觅一方悠闲自在,约上三五好友,品茶赏瓷,亦得一众优雅风流。

壬寅浣溪龙窑青花雅集图炉式杯——

青花图绘雅集神游那时风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