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23

唐代诗人王勃21岁在江西滕王阁创作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一举奠定了他在初唐四杰霸主的地位,这篇骈文也使得王勃的文学人生达到最辉煌的顶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岁月中,历经重重磨难领悟了人生后,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其洒脱的书法和精辟的文赋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

虽然王勃和苏轼创作《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的年龄和背景各不不同,其自身性格更是不同,但是细细对比来其作品,却发现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是惊人相似,仿佛在一刹那间,他们穿越时空,彼此有了心灵感应。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这位天才少年在滕王阁仰望着苍天的高远和大地的寥廓,望着落霞与孤鹜,感受到宇宙的无穷无尽。

一幕幕往事让王勃涌上心头,他想到了由于一篇《檄英王鸡文》而被唐高宗逐出长安,由于杀掉罪奴自己差点被杀头,但回头一想,自己遭受的这些苦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和朋友泛游赤壁,置身于高山与江水中,苏轼认为自己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仿佛蜉蝣一般在这广阔的田地中,又如同沧海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而卑微。

赤壁赋

我们看出,王勃和苏轼面对宇宙万物,都充满了敬畏之情。

又如,王勃接下来写道:“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人生悲欢离合,亦常有之事,欢乐一旦逝去,悲哀便接踵而来,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其中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由此看出,聚与散,喜与悲,都是转瞬之间的事,而且事物的兴衰和成败老天早已定好。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这滔滔的江水,一直向东奔流,仿佛要流逝殆尽一般,实则并没有真正的逝去,而且这长江之水从未断流。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的增加或减少。孔子在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亦不能作决断之事。

实际上,太阳和月亮的远近与圆缺,都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只是人的视角不同罢了。

由此又可以看出,苏轼与王勃在对待自然的哲学观点是相似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充满了朴素的辩证哲学,这也是这两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之一。

可以看出,苏轼与王勃不仅是文学家,他们同样善于窥见世间万物的奥秘,所以他们的文章更加有深度。

苏轼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将不同的诗词对比来欣赏的话,会发现更多的妙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