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唐代和明朝为何崇尚楷书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3/15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1.html

对唐代楷书书法的影响

唐代书法事业蓬勃发展,名家辈出,楷书发展达到新的高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中唐时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以上均为书法史上艺术造诣极高的楷书大家,正是他们,将楷书发展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峰。

然唐代书法高峰的功臣并非是钟繇,就像其它的艺术种类一样,每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或每个成功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受到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随着各种不同因素的变化而起伏不定。

钟繇书法之所以在唐代没有得到魏晋时期一样的推崇,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王氏楷书楷法的完备。

汉末曹魏时期,钟繇成功的完成书体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但当时的楷书在法度及其形态上并未完备,在用笔、结体上隶意尚存。即便如此,钟繇最早完成书体转变,成功创立楷书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至东晋王羲之出现,将楷书从用笔、结体到章法均作了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摆脱了隶书的书法艺术形态,在楷书技法上得到空前完备,除此之外,王羲之在书法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钟繇书法完全不同的妍媚艺术审美典型。王氏书法从此受到世人的推崇,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屹立不衰,至唐代王氏书法得到空前推崇的原因便是当时的统治者——唐太宗。

其次,统治者的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并尤喜王书。一代帝王对某种艺术或某位艺术家重视并喜爱,对于此类艺术的发展影响可想而知。李世民不仅喜爱书法艺术,并且大力提倡发展书法艺术,在书法教育、书法鉴藏、以书取士等各方面均有体现。他曾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曰: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太宗为书法发展所作出的一切,为唐代书法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并树立了一个最高的书法审芙典型——王羲之书法。唐太宗提倡王羲之书法,并不代表排斥钟繇书法,对于钟繇书法的艺术性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迥绝”,他认为钟书“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即虽己尽美而未能尽善,故将“尽善尽美”的王羲之书法作为提倡对象。

再次,时代的过渡

钟书至唐代经历了西晋、东晋、隋代三个历史朝代,书法发展至唐代初期,世人所追求更多的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所以,朝代的过渡对于钟书的发展产生影响是在所难免的。

盛中唐时,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书法审美观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张怀瓘云:

“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此句论述表明,唐人书法审美观念已由妍美功用的大王书法转向风神骨气的小王书法,使书法以一种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取代了一晋代以大王力代細晋人纖飘逸、縣清秀諭觀格。

张旭、怀素、颜真卿把这种风气推向了极致。其中,在楷书方面推陈出新的颜真卿所表现的其实是鈡书神采。

颜真卿所著《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便是对钟繇书法经验阐发,颜真卿在楷书风格上不已姿媚为念,用笔取法篆隶,结字端庄,厚重古朴,无论从用笔还是精神气质上都以钟繇为近。

对宋元明清书法的影响

“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或曰:意不胜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沙,盖为法所转也。”

由此可见,宋代书法以取意为主,造成宋代书法审美取向转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宋代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二是宋代禅宗思想盛行,导致宋代书法几乎与禅宗的哲学思辨融为一体。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言论中则充分体现了宋人书法关于“己意”的审美倾向。

时代的审美倾向一旦发生了变化,对于此时代的艺术种类审美倾向的影响是莫大的。从而宋人取意的审美倾向导致了其整个历史时代对于前人书法或审美典型从某种意义上的“否定”。比如,宋人不喜唐人规矩严谨的楷书;张旭、怀素癫狂激情亦不合宋人复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以楷书在宋代的成就自然不高,故钟繇书法古质、茂密的楷书是否被宋人推崇便不言而喻了。

钟书在宋代未受推崇并不代表无人重视或学习。如苏东坡少学二王,中岁好颜,晚年尤喜李邕,但从苏字扁平、雍容、厚重的结体,如绵裹铁的风姿来看,与钟元常大有相似之处。从苏东坡的楷书中便可找到钟书的影子。东坡在楷书中颇有成就,楷书作品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用笔圆润遒劲,沉着厚重;结体扁平,趋横势。

南宋姜夔云: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

又云

“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逸少。

此为姜夔批唐推钟之意也。

元代书法复兴晋唐之风,全面复古。以赵孟为代表,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为以复古为口号的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

赵孟有言曰:“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

但赵孟隶书书迹传世极少,难以论断。从其楷书来看,一改中唐以后的楷书,采用李邕书碑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其小楷初学钟繇,后王羲之,从传世小楷代表作品《道德经》、《汉汲黯传》来看,书风过于姿媚,同钟书不甚相类。

自元代至明代中叶,钟繇书法均不占主流,书法在此时期没有大的突破,甚至有些倒退。书法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发展,在其中也伴随着高潮与低谷。这段时期即是书法发展的低谷期。主要原因是台阁体的盛行。致使书坛缺少活力。

至明代中期,书法发展逐渐从初期的低谷中走出来,尚朴拙之风骤起,为前期书坛的低迷带来了生气。其中“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其核心人物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其中王宠破受钟书影响。其小楷平中见奇,疏朗有致,气息高古旷逸,自然审美情趣明显,传世小楷作品有《滕王阁序》、《刺客列传》等。

晚明时期,禅宗思想流行,个性解放思潮渗透于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书法发展上出现一大批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书家,如徐渭、汤显祖、董其昌等。

在此时期,钟书影响较之元代、明代初、中时期有了很大改观。其中黄道周主攻钟繇书法,其小楷书法用笔明快,结字宽博,既有王书遒媚之美,又有钟书古质之风。黄道周入古出新,敢于抨击唐宋之弊,指出“宋时不尚右军,今人大轻松雪”是因“才姿不逮”。在个性解放思潮席卷书坛的情形下,黄道周的这种书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晚明董其昌,其楷书甚质朴,曾将自己同赵书相比较,“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清代中期,书法由帖派转向以碑派为主流,但习钟书家亦不多,只有金农、郑板桥等敢于抛弃二王正统,以汉碑之法融入行书,探索以碑破帖之路。郑板桥自言其书借助“中郎之体,太傅之笔,右军之书”再出以己意,创造了独特的“六分半书”。

通过以钟繇小楷为主线进行的由魏晋时期到晚清时期的楷书发展以及继承钟繇小楷书法的书家来看,钟繇楷书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在中国书法发展史特别是楷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