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钟顺
塔古斯河
美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但是塔古斯河
却又美不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因为塔古斯河
不是流经我村庄的小河。
他时常伫立在这条河的岸边,反复吟哦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这首《塔古斯河》。
他家村前有条河,河的名字叫渠河。在他的眼里,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都美不过流经他村庄的这条河。
他出生的地方,就坐落在这条河的北岸,一个叫做西利见的村庄。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沐浴在这条河的恩泽里,饮着这条河的河水,一天天变着模样。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他已满了两岁。在他孩童记忆里留下深刻烙印的,是大人们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欢呼雀跃与满面笑靥。
河水流啊流,他也在渐次长大,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上学得有“大名”而不能再叫乳名。他是“兰”字辈,家人给他起了名字为李兰玉。及至学校老师告诉他,已有人先于他叫这个名字,所以这个名字也就不再属于他。放学回家后,他将此事告诉了母亲。
母亲出生在书香门第,虽然自己未能上学识字,却从父兄那里得到了诸多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她虽不晓得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名句,却知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谚语,懂得这是用来比喻有德才的人即便生活在偏僻的地方,也会是出色不凡的。她还从父兄那里听闻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手下为官。孙权让诸葛瑾带六岁儿子诸葛恪赴宴,却又在毛驴脸上写“诸葛子瑜”以讥笑其脸长。而诸葛恪则在四字后加上“之驴”二字,由此赢得了众人的赞许。孙权又藉此进一步出语考他,他都一一对答如流,于是孙权夸其为蓝田生美玉。
母亲很是看好这个孩子。因为这孩子从小就知道忍让和包容别人,是十分的勤快和懂事。她在盼望着他上学的这一天,他希望他的这个“兰”字辈的孩子,也能够“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能够光耀门楣。于是她将正在吸吮着的长烟袋往鞋底上叩了叩,面对着站在面前的儿子,一字一顿地说:兰田生百玉,咱叫李兰生好了。
于是,李兰生,这个伴随着母亲无限期望、而又由母亲亲自赋予的名字,自此就形影不离的陪伴着他。他知道他不能辜负了母亲,他要对得起母亲。直到现在,说起母亲起名字时的场景,他的眼里依然是泪花闪闪。为此,他十分珍视这个名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不让其有丝毫的被玷污与被亵渎。
于是,他将爷爷和父亲讲给他听的故事,讲给他的同学听,讲给他的学生听,讲给他的同事听,讲给他的亲友听,一遍又一遍——
居于下游,与他曾同饮一河水的清人窦光鼐,八岁那年的某个夏日,与小学同学到渠河洗澡,恰逢一女子因水流湍急不敢过河,窦遂将该女子背过了河去。第二天上课时有同学将此事向老师告发,因违男女授受不亲古训,老师就以《背河》为题责其做诗,做得好免罚,否则跪砖以惩。对此,只见窦略一思忖,张口就来:民女河边叹急流,书生化做渡人舟。紧把玉手挽香手,并将龙头靠凤头。一朵鲜花横肉背,十分春色满河州。轻轻放在沙滩上,默默无言各自羞。
后来窦光鼐中了进士,被称为千年文官祖,一代帝王师。在给太子当老师时,如果太子完不成作业,照例与其他陪读者一样被罚跪砖块。一次老皇帝巡视至此,拎起被罚的太子就走,并说我们不上学也是天子。见老皇帝一时糊涂,窦光鼐也即随口应道:上学或许是尧舜天子,不上学一定是纣王天子。闻听此言,老皇帝随即停住脚步,对太子说:回去跪着吧……
这应是深入到他骨髓里的一段佳话。听着他讲的故事,时常觉得他的身上也有着窦先人的影子。因为许多人看到了这样一幕:中学毕业后他在村校当教师,先是教一年级并做班主任。有一天从早上开始就下起了大雨,他来到教室后见学生一个也没有来,都被这雨留滞在了家中。按说这也不足为怪,休课就可以了。可教师的责任感促使他鼓起了勇气,便冒着瓢泼大雨来到学生家中,一个一个将这些七八岁的伢童背到学校来上课。先背来的放到教室座位上,布置他们抄写课文。学生此时是格外听话,因为去背他们时,他们的家长都一遍遍地嘱咐孩子:到了学校一定听老师的话!如此一直喊到师生二人在雨中消失。而到了学生李春森家时,还被他家的狗咬了一口,鲜血和着雨水顺着裤管往下流。这家的老奶奶当即用狗毛和筷子烧成灰“搽”到伤口上,至今那伤疤还清晰可见。就这样在雨中往返数十趟,一口气背齐了36名学生。问起当时他心里的想法,他说就是一个也不能少。如今那班上的学生都年近五十岁了,去年他在北京某研究院遇到了学生徐慧芬,这学生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曾经背过我!前几年有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而老师您也正是这部电影原型主人公之一呢。
他当老师时用自己的脊梁亲自背学生,他当学生时自然一直也是品学兼优者。他的功课几乎门门满分不说,单是年的春节,他的初中寒假作文作业《寒假记事》,就曾经登上了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他当中学语文教师后到县城参加业务培训,被教员点名试讲《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识王熙凤那一段,他敏锐地抓住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渲染和衬托:刘姥姥要进荣国府,中间介绍人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至少有一万个心眼”,“十个男人也说不过她”;到了凤姐住处,首先出来的是被刘姥姥误认凤姐的其私房丫鬟平儿;接着是一群小丫头“齐乱跑”,口里嚷到“二奶奶下楼了”。可谓是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由此把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刻画的入木三分。无疑,这个讲评成为班上最为优秀的学员教案。
可他不满足仅仅做一名乡村教师,他还有一个“绿色军装梦”。这个梦想终于在年的冬日得以实现,他一身戎装来到了祖国的北疆,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这里的冬天冷啊,可就是在这酷寒的天气里,他们要打坑道,筑工事,连续一个多月吃住驻守在坑道里。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时常想起家乡的河,想起生活在这条河北岸的祖辈父辈和兄弟姐妹。就在这时他的爷爷和母亲走了,为了不影响他在部队服役,家里的人没有告诉他,直到他回家探亲时才知道了实情,这让未给远行亲人送终成为他终生的遗憾。三年服役期到了,他的退役表格被司令部首长看到:这个战士的字写的好漂亮呢,留下他,调到司令部来,让他再多服役几年。直到年春天,他才带着两张立功嘉奖令和三级残废军人证回到了家乡。
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深谙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学习;他深谙真正的高手都是广博积累到了一定厚度,然后实现了所谓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他深谙所谓的“一览众山小”的前提必须是“会当凌绝顶”,而登顶没有捷径,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于是他趁着复员回乡后复做乡村教师的档口,每天一早就提着马扎来到河边复习功课,因为他觉得,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他的心安静下来,才能让他浑身蓄满了力量。于是就在恢复高考的年夏日,他以安丘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享誉海内外的这所海洋大学录取。
他还清楚的记得他刚上大学时的样子:身着一身退了色的绿军装,到处都充满了新鲜感,一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有的称他叔叔,有的叫他大哥,这让他感到有些窘迫。可他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被选为班长和校学生会副主席。由于他在校四年一直的学习出色和能力超凡,毕业时又被选拔留校做了教师。自此,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几十年,成为了研究生导师,成为了二级教授,成为了岛城兼职英语导游。不仅申报发明专利18项,发表核心以上期刊科技论文45篇,而且其中一项横向课题成功上市,出口额超过数亿元,可谓是一响当当的“功成名就”人士。
让他声名远播的不只是骄人的工作成就,更是他的书法作品。他在爷爷的监督下八岁就开始写“仿”,自幼基本功扎实,写得一手好字,做了大学教师后更是书艺日臻精湛。他的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业内同行评价他的作品是,点划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精当,彼此顾盼,相互联系,流畅自然,别具韵味,突出一种传统格调,颇具视觉冲击力。他在耳顺之年又拜欧阳中石先生为师,这更让他如虎添翼,进一步得到了人生乐趣和智慧洗礼。由此他成为了央视教育频道《水墨丹青》栏目书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先期进行书法文化交流的代表团成员,受到我国驻该国大使馆的周到接待。他的书法作品现已被海内外诸多博物馆和同道收藏,应邀所写的字幅被镌刻在公冶长书院、管宁墓碑、几十所学校和众多公共场所,特别是五千余字的《道德经》长卷,已被家乡一学校雕刻在十几米长的大理石上,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
他的学养亦是十分丰厚,与朋友相聚时会应大家要求即兴背诵《兰亭序》《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他说他特别喜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情怀,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努力去这样做。为此在年他将2万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将1万元捐给因极端天气受灾严重的安丘地区,给安丘市官庄中学通过现款和书法义卖等方式捐献助教基金4万元,为抗击疫情捐献1万元,捐助家庭受灾的海大赵姓博士5千元,捐助家庭受灾的诸城市胡姓同学2千元,同时还多次对潍坊贫困山区失学辍学儿童以及聋哑儿童进行书法义卖捐助。他还写了几百首古诗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讴歌恰逢盛世和真挚友情的。譬如这首:作完报告登班机,且将航班当坐骑。劝君先饮一杯茶,吾定赶上把盏时。他就是如此热情和诚实地对待他人,所以他的朋友也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对待他。
他现在已然退休,经常的生活状态是挥毫泼墨。他被家乡的地级市聘为科技顾问,所以他也会经常地流连在母亲河边。于是就觉得,他时常握着的笔,仿佛就是他的人生写照。他用这支笔书写人生,最是一笔写精神。他家门前的那条河更是他的力量源泉,是他毕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不竭动力。他的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夸他谦逊,大气,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形容他为“饱满的谷穗”。因为“越是饱满的谷穗,越是低垂着自己的头颅”。
的确是啊,塔古斯河,美不过流经他村庄的河。因为在那河的两岸,从古至今,可谓是群星争奇,如管宁,如窦光鼐,如刘大同,如王尽美,如臧克家,如马萧萧,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而在这熠熠生辉的群英谱中,自然也不能少了,这一个大写的名字——李兰生。
(图片源自网络)
牛钟顺,躬耕于高等学府,研究员,莫言研究中心创意写作导师,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矿业报》《齐鲁晚报》《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大地文学》《青岛文学》《胶东文学》《鸭绿江》《青海湖》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媒体,著有文学评论集《半亩方塘》及《当代新闻事业》等,发表作品近二百万字。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投稿邮箱:ddsww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