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古文观止中的巅峰之作五大千古金句,五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4/9
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图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421/8872652.html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福伟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古文观止》是中国最伟大的语文教材,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文教科书”。

今天精选其中五篇的巅峰之作,领略先贤五种人生的智慧。

1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不仅辞采华美,赏心悦目,并且运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

这句中,王勃仅用28个字罗列了4则历史典故,就是阐述一个道理:理想是种好东西,不能因为年龄而过早埋没了它。

人就算到了老年,仍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因为老了,就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东西。

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和勇敢意志,并付诸于行动的那天。

2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泰山不排斥细小的土壤,才能成就自身高大;江河大海不排斥小溪、小水沟,才能成就自身的深广。

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一篇《谏逐客书》则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

秦王因为郑国渠的事情,下令驱逐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离开咸阳的路上李斯上此书达秦王,秦王看后,派人急驰挽留,可见此书之强大说服力与强烈感染力。

其实,说到底,“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便是一个把握哲学上的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行事中去的智慧。

要做大事情,既不要好骛远,也不要被其困难所吓住,要先从小事情干起。

只要把不起眼的小事坚持到底,终究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不明不白的失败。凡成功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确定并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回避自己的弱点和短处,然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梦想。

成功者在发迹之前,都会“断舍离”三样东西:“断”掉自己的惰性,“舍”弃走捷径的想法,“离”别自己的绝望情绪。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有个好身体。

4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报任安书》这封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诉尽了司马迁的委屈、耻辱、悲愤与哀叹。全文铺排淋漓,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气势非凡。

它表达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它道出了司马迁接受屈辱的宫刑以发愤作书的苦涩悲壮的心态。它波涌云连,纵横排宕,堪称一篇小《离骚》。

前人评价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前出师表》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大诗人陆游也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如此的赞誉,并非溢美,这篇奏表是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后的半生奋斗经历的结晶,展卷捧读,诸葛丞相劳碌勤苦、呕心沥血之情状,如在眼前,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全篇酣畅淋漓、痛切愤激的气势背后,总有一种深沉凝重的真情在流动。

有人说《前出师表》“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

深以为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