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期,《滕王阁序》对我来说是嗤之以鼻的一篇古文,虽然知道它遣词造句极度华美,对仗工整,有“第一骈文”的美誉。但是那个时候,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太长了、太多古文生僻字了,读起来都好难,背起来简直是痛不欲生。原谅我年少时期就是一个不爱读书也不懂读书的普通小孩,背这篇古文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就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背了,考试也考过了,但是考试之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什么。
而今,我再也不用为了考试去读这些古文了。当再次读起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时,竟然美不胜收,惊诧不已。
一惊:作者真乃天才之人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据说写这文的时候才25岁,但是其文笔流露出来的天赋和才华真的是异于常人,一个25岁的人再怎么努力,怎能有如此之高的文学素养呢?当然,我了解到王勃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之家,读书这种事是有几代人的传承和熏陶的,但是,王勃依然是他们家族中文学天赋最高的一个,所以才能写出这篇千古绝唱的第一骈文。我在想,我25岁的时候,大学刚毕业不久,目标不清晰,为生存而活着,迷茫于前程,就算见到了美景,结识了高朋满座的达官显贵,我估计也只能落寞地躲在角度自卑,哪有像王勃这样才思泉涌的滔滔不绝啊。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那份自信那份洋洋洒洒,如果不是有天才之资,哪能一气呵成而成绝作呢?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在探望父亲的路途中,参加了滕王阁宴会而作。父亲被贬也因他而起,可想而知,他内心是有不得志的感伤的。但是通篇的感伤非常含蓄,而且婉转壮阔,用典信手拈来,但非常贴切,此乃真天才。
二惊:形式美已经不容易了,可它还有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
我们现代人经常去旅游,也见过了很多山好水好楼好,可为啥就写不出来优美有画面感的词句呢,到了哪里只能拍照,然后发出真美的感叹,可是什么也留不下。我想,王勃时期的滕王阁也不会比现在的滕王阁更美吧,可是他就能把滕王阁的动静之美写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人说王勃的这篇骈文过于注意形式和华丽的词藻和押韵,并没有深度的内涵和哲理。可是,在文学艺术面前,形式美已经是不易了,而且它不仅某处形式之美,几乎是全篇形式都很美;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有形式之美,还有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全篇这样的描述真的数不胜数。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三惊:写景抒情转折顺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
有人说,王勃的这首《滕王阁序》在卖弄辞藻和卖弄才华。好吧,如果说是卖弄,那你也要有才有料才能卖弄吧。虽然说,这文章是写得有点光彩夺目,才华毕露。但是但是,它也是有思想有内涵的。虽然不能和老庄哲学比高深,但是作为文学家来说,这种思想和艺术的统一也够可以了,而且并不空洞,而是晓之以情,言之有物。我喜它的用典手到擒来,朗朗上口,且呼之欲出,一气呵成,一点都不显突兀。我觉得就文章结构流畅读来说,也是很绝,转折流畅,情景交融,简直天衣无缝。
看似写景非常欢愉非常气势,实则处处体现了内心怀才不遇和不得志,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再比如「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当然,我觉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不一定是叹息的,冯唐和李广的不得志有他们个人的性格原因和历史原因,但是就才华来说,确实是惋惜的。照理来说,这些愁绪不应该是25岁的王勃这个年龄该有的感悟,但是天才文学家就是有超前的感悟和觉悟;而且,他没有局限在这种感伤之中,马上就来了全篇励志点睛之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当然,王勃是个文学天才,但并不是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只活了26岁的他当然不能和老庄或者苏东坡范仲淹来比思想境界,但是就文学性而言,他的天赋和才华并不逊色任何一位大家。只可惜,天妒英才啊,26岁就英年早逝,可能《滕王阁序》太过夺目耀眼,连上帝都觉得此人不能非人间专有,这么早就把他收归了天堂。如果他也能像孔夫子苏东坡那样活到六七十岁,没准他也能成为杰出的思想家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