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解析盛唐贤相的用人之道下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4/8/30

三、魏征

魏征对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为唐太宗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很是喜欢魏征这个大臣,他常常向大臣们说:“这次征的奏章,我都看了。”

而对魏征也很器重,每次在太宗面前夸奖他说:“魏征真奇才也”。唐太宗曾经对大臣们说:“有这样的人作为我的臣子你不觉得可惜吗?”

魏征回答道:“陛下把国家交给了我当皇帝我怎么会不感到遗憾呢?!”所以贞观之治中魏征功不可没。

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人他就是被称为千古一相的虞世南。关于虞世南是谁呢?

1、虞世南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虞世达曾经在隋朝做官,为官清廉。

虞世达的儿子又继承了父亲的好品质,他做过隋朝的官,他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所以深受隋炀帝的喜爱。虞世南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他家里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于是虞家就让虞世南去做了一个小小的记室参军。

在隋朝时期虞世南也曾经是一个官员,隋文帝杨坚当上皇帝之后,虞家就让他来管理自己的家事。

在隋文帝做梁王时虞世南担任右丞相行台尚书左丞等职。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虞世南担任中书令。从此虞家在朝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起来,,直至最后变成了一个官至宰相之职的人。

2、虞世南曾师从欧阳炯学习《易经》。

在唐初虞世南和欧阳炯是同乡,因为有亲戚关系,所以虞世南和欧阳炯经常见面。后来欧阳炯考中进士,虞世南也考取了进士,这一年虞到长安的时候,还在他舅舅的家里,因为当时欧阳炯在京城做的是一个小官,所以他每次到了舅舅家里都要拜访一下这位舅舅。

因为欧阳炯比虞要大五岁,而虞世南比欧阳炯要小四岁,所以两人都很有学问。有一天就看到在一个地方有人在放风筝,那人拉着线正在往天上放的时候,突然风筝就飞了起来。

虞和欧阳看了以后都觉得非常惊讶,于是就跑过去问那人这是怎么回事?那人说:“我不知道啊!”欧阳炯也很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呢?”那人笑着回答到:“我的师傅啊!他就是有名的大诗人王羲之啊!”欧阳炯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而又高兴。

3、虞世南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也就是这样的人才为唐朝做出了很大作用。

虞世南他在唐朝也很有名气,他被称为“千古一相”。

虞世南被称为千古一相,不是因为他的功绩有多大,而是因为他为唐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是唐朝的贞观之治,也叫盛世王朝。

唐太宗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在那个时代可谓“天子门生”,是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很敬畏和崇拜的。

虞世南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地位,所以唐太宗想要重用他,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于是虞世南就向唐太宗推荐了魏征这个大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虞世南为什么这么做?虞世南回答道:“魏征刚开始当宰相时就跟我说过这个道理。”

后来魏征也为唐太宗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萧瑀

萧瑀(年—年),字元吉,唐朝宰相,江夏郡襄阳县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萧瑀出身贫寒,年轻时就以才学闻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时,萧瑀已经是秦王李世民手下的谋士了(相当于谋士长老)。

公元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萧家因其在政变中有功而被封为内史下大夫。公元年三月三日,唐高宗李治登基,是为唐太宗。

公元年十月初七(11月23日)萧瑀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左领军府长史。

公元年十一月初四(12月10日),在一次宴会上萧瑀对李治说:“天下大事已定而您却不听我的意见。”

1、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萧瑀在唐朝初建时期就对李世民说:“吾得李靖、薛仁杲,此二人皆有异才,可任重事。”

萧瑀认为李靖,有才能,但性情急躁,难以驾驭;薛仁杲善于用兵,有谋略却胆小怕事;李靖善于行军作战,但不善于治理国家。

于是,李唐王朝以李靖为主帅、薛仁杲为副帅去平定北狄。唐军打败了北狄国的军队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薛仁杲被唐军斩杀。萧瑀对李世民说:“李将军才能出众如果要成就大事业可以将其举荐给皇上。”

2、不争功,不居功

在历史上,因争功、居功而引发的宫廷斗争屡见不鲜。唐朝时萧瑀也有过争功的记录,只不过他不像杨坚那样大张旗鼓,而是采取了低调的方式。

公元年,唐太宗即位后封萧为鲁国公。

唐高宗继位后,萧瑀升任太子少保,位列三公之首。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任命李世民为中书令。

这时,太子李承乾因阴谋杀害了萧瑀之子萧孝逸而心生怨恨,便想要找机会报复。唐高宗李治听闻了此事后说:“萧孝逸虽然是萧家的人但却无才能和谋略,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在唐高宗李治的劝慰下,萧瑀和萧孝逸都表示不再与太子争功是对个人而言的)。

3、不计小利,知恩图报

萧瑀任左卫将军时,一次,魏征从边疆回来,因病没有到洛阳。萧瑀上奏朝廷让魏征留在京城养病。魏征病重时对人说:“我已经有病了,陛下不要为我担心。”

唐太宗知道后对人说:“萧瑀对你很好。你要记住他的话呀!”不久,魏征死了。李治继位后召见萧瑀,封为相国、晋阳郡公,食邑一万户。

后来又加封为太师、上柱国、司徒,食邑也达到一万户左右。贞观九年(年)正月十五日晚上,李世民派长孙皇后和萧瑀等人陪同唐太宗去游猎,还赏赐给他们很多东西。

李世民问太子李治:“萧瑀与你关系怎么样?”李治答说:“我听说萧瑀有一次给他一个人写信而被他拒绝了。”

唐太宗说:“那是因为这人不能用才拒绝了他吧!”李治回答说:“我听说过知恩图报的话吗?”

4、识人用人,唯才是举

《贞观政要》中说:“萧瑀与李治有旧,所以有这样的见识。”

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曾派他率领大军到朝鲜半岛,让将士们训练一支奇兵,并在边境上设置防御设施。

萧瑀认为这是一支非常好的军队,但是这支部队只有几千人且武器简陋,而且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因此他认为不值得去使用他们。

萧瑀的这个判断,得到了许多朝臣包括魏征等人的支持。在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魏征就曾多次劝谏他要慎重使用这些将士。

贞观九年(公元年)夏天李世民再次发兵讨伐高丽时,萧瑀则坚决反对出兵,他认为这是违背“天之道”的,如果不去讨伐高句丽就无法平息战争。李世民听从了萧瑀的意见后果然停止了进攻高句丽的行动。

5、忠心为国,敢于谏言

萧瑀还善于劝谏,《旧唐书》记载:“太宗欲立萧瑀子房,而房之子尝与中宗幸苑囿中,见其树多奇品,谓曰:‘公之树何如此?’瑀对曰:‘君不知古树名木而多奇品乎?其人能不识君所欲见耶!’”

唐高宗继位后的公元年(贞观十七年),萧瑀在中书令张亮病危时上疏劝谏说:“陛下登位以来已有十余年了,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而陛下却要以一个国家的安危为家;

皇上以天下为家,而臣则认为皇上不可以一个人去。

臣的意思是说:当今皇帝虽然英明仁孝,但毕竟还是小孩子,他不知道国家的事。

陛下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用贤良之人来辅助您啊!”

萧瑀又对李治说:“陛下以万乘之尊而来立于四海之中,其所见到的自然是最大的利益。但如果因为利益而忘了根本的话就会使整个国家都受到损害。”萧瑀还在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向太宗提出谏言:“臣闻舜时以四海为家。今陛下受禅,四方之事尽归大行皇后。”

(按)萧瑀是唐太宗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贞观十七年(年)萧瑀因病辞官归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