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尖白癜风专家之一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王勃出身名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叔祖父王绩是唐朝首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王勃六岁便可写诗文,声名鹊起,世人誉为“神童”,九岁便可著书,指正名家之错,十四岁科举中举,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官员。然而一帆风顺的人生因为自己的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文》得罪唐高宗,被逐出朝廷。后又因私藏罪奴曹达而身获死罪,经过友人周旋,才得以免死,其父王福筹却因此事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在探访父亲的路途之中适逢滕王阁聚会,写下《滕王阁序》这篇传世名作。写罢这篇佳作之后,王勃在探父返程时路遇风浪,落水而亡,说来也是怪事,其辞世方式和年岁竟和千年之后西方天才诗人雪莱相差不大。还有文献记载说王勃落水之后并没有溺亡,而是被人救起,在养病过程中抑郁而亡。其实细读这篇文章,在华美的辞藻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勃辞世前的内心告白。在这篇文章中,王勃写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他解释说父亲在做县令,我去探望他,所以才经过这个地方,我小小年纪,能遇到这样的盛会,真是无所适从。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他文中的都督颜公早就安排好自己的女婿写好了滕王阁的诗文,以便在众多宾客面前建立声望,可王勃倒好,真真的“童子无知”,生生地抢了颜公女婿的风头,驳了颜公的面子。联系以往事情可见,恃才傲物,不通人情是王勃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也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因素。其次,王勃的痛苦和无奈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转折之处看出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几句话王勃言简意赅的叙述了自己的苦难,高兴之余,王勃不仅哀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贬离长安而仕途已断,宾客虽多,尽是陌生路人,有谁同情命运不济的自己呢?忠于皇帝而他何时能再次得到重用呢?其实他的内心已经知道这一切都已不可能实现了。而接下来的文章中,虽然名句频出,但却是王勃极端无奈中的自我精神安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隐含意思是告诉别人,我现在身处逆境,但我不会丧失自己的梦想。但是在结尾处,他写下了“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无疑是用孟尝君和阮籍来自况,他在这两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归宿,连同此段中提及的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哪一个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哪一个不是令人悲叹之人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句话是肺腑之言,显赫世家子弟,现在却要告诉别人自己地位卑微,书生意气,有志报国,进身无门。这是多么的悲愤啊,至于后面的“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就是应付场面的客套说辞了,刚刚才说“尽是他乡之客”,哪里来的钟子期呢?一篇《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足以让王勃在人才济济的唐朝文人中脱颖而出,名垂千古。然而诗之幸往往源于诗人之不幸,也许当年读书时我们学习《滕王阁序》,更多地是惊叹于王勃的斐然文采和绝世才华。现在看来,比辞藻更能动人的是王勃的真情独白,字里行间他倾诉了自己在人间的最后话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