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从舞榭歌台到大漠边关,初唐四杰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4/10/16
——“初唐四杰”故事之一初唐文学诗赋早期基本沿袭了前南朝齐梁风格,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为主流。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以王勃等为代表的文人,以敏锐的文化意识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一反常规、求新变革,化“纤巧”为“刚健”,剔“绮靡”现“骨气”,将文学诗赋的表现形式、思想主题、审美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于自唐以降中国文学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图片来自网络)他们中,以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最具代表性,故称“初唐四杰”。那么,这“四杰”又是怎样的独特人生呢?“成也文,败亦文”——王勃王勃(约—约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他幼年时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誉为“神童”。(图片来自网络)他十六岁时,前去应试,果然名不虚传,一举创造了“未冠而仕”的神话,成为当时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以朝散郎职。麟德二年,他又通过皇甫常伯的举荐,向唐高宗呈献《乾元殿颂》。其文以“绮丽、词美、义壮”,而令唐高宗惊叹不已,连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名声由此大振,从而奠定了他“初唐四杰”之首地位。“福兮祸所依”。就在王勃“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很快就“马失前蹄”。原来,时任朝散郎的王勃,经人推荐在沛王府专门负责修撰图籍。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一时技痒,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了唐高宗那里,龙颜大怒。遂以“不识大体且有挑拨离间之嫌”为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图片来自网络)平心而论,此事王勃虽说教训沉重,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政坛非儿戏,稍有不慎,轻则掉帽,重则掉头。但也确实有情可原,毕竟少年得志,初出茅庐,缺乏人生阅历。如果说王勃第一次被贬,还可以说是少不更事的话,那么第二次被贬就是他“明知故犯”了。咸亨二年(年)秋冬,王勃历时三年,遍游了巴蜀大地,然后又回到了长安。在好友的推举、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谋得了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地区)参军之职。(图片来自网络)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法,跑了出来。也许是出于同情或熟知,王勃先是将其藏匿起来,后又怕走漏风声,被追查出来,再后来干脆杀之了事。结果,最终还是东窗事发,被关进了大牢,幸好遇到朝廷大赦天下,王勃这才捡回一命。但此事仍牵连了他的父亲王福畴,朝廷将其从雍州司功参军贬到偏僻的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去当县令。对此,王勃羞愧难当,强烈自责。他在《上百里昌言疏》陈情云:“……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王勃出狱后,在家里赋闲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上元二年(年)的秋天,由于王勃心中始终惦念偏远为官的老父亲,便专程从洛阳南下,前往交趾探望。路过南昌时,恰逢重阳节,当地都督阎伯舆正在新修落成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于是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邀请他一道参加宴会。(图片来自网络)此次宴会的主题除了庆贺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为新落成的滕王阁作序。阎都督本想乘机向大家夸耀女婿的才学,事先早已让其准备好了一篇序文。席间,阎都督假意客套,请大家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早知其意,纷纷推让。轮到王勃时,竟然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就此问世,其中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为世人所传颂。(图片来自网络)上元三年(年),王勃终于到了交趾县,见到了生活窘困的老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时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仅26岁。(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下期“愧前耻后”——杨炯)(熊建辉文稿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