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发展 >> 正文 >> 正文

滕王阁序的动人色,除了长天一色还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12

上元二年(年)秋,被后世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年仅二十七岁。

当他踏上旅途,前往交趾(现越南河内)探望被贬谪的父亲时,虽然已经两遭人生低谷,但他依然对前路充满希望。

他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一年,会因诗文《滕王阁序》而千古不朽,走上到人生巅峰;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将在几个月后,会因为溺水惊惧而死,走到了人生终点。

年少得志的王勃,和当时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一样,不管际遇如何——哪怕是因为一篇《檄英王鸡》陷入了莫名其妙的文字狱,又或者是因为窝藏犯罪官奴后又杀人灭口(也有人说他是遭妒火中烧的同僚陷害),从而获罪下狱被判死刑,幸好遇赦幸免……

他与当时的东方帝国都以为,当下即永远,对未来的憧憬,除了美好辉煌之外就没有别的可能。

他的骄傲,是个人的恃才傲物和不屑礼法,更是时代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内化。

当这份骄傲,以笔为器,诉诸于纸上的时候,自然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肆意情怀,更有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后世仰慕的万千风华。

电影《猫妖传》中的大唐盛世

所以,《滕王阁序》的出现,必须得是王勃。

那一年,大难不死的王勃,没有学会低调和藏拙,不懂人情世故的潜规则,或者只是不屑和不耐烦而已。

在庆贺滕王阁重修落成的庆功宴上,没有人知道王勃是真不知还是装傻,这本是都督阎伯屿为自己的女婿扬名的踏板,却成了不谙世事的王勃之舞台。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虽然很土,但若对象是王勃,那便是美谈和佳话。

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分别从王勃的笔下、众人们的眼里、仆人的嘴中传向四面八法时,阎都督大惊而道:“此真天才!当永垂不朽!”随即冰释前嫌,从帐后而出,宾主共欢颜。

何为天才?

是王勃6岁时即能作文且“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吗?

是王勃9岁读《汉书》居然能挑出权威颜师古的许多毛病?

是王勃挥斥方遒写出了十卷汉书《指瑕》震惊文坛吗?

是王勃自荐右相、对策高第、一路高歌,14岁就被授予散朝郎之职吗?

好像是,又都不是。

至少,在他最为人称道的这一刻、这一句,惊才绝艳诗文辞藻,竟不似人作,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它选择了此刻的王勃而已。

这一切太美了,浪漫盈满,如梦似幻。

这一刻,时间空白,心跳漏拍,才足以表白内心的震撼。

王应麟的《困学记闻》卷十七有云:

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

化用是事实,但是王勃的别出新意,已经是自成一家的绝对超越。

当然,千百年来,世人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解读,不可谓不充分而详实,从对仗工整、动静分明、虚实相生,到立体空间、想象空间等所有的角度,似乎都说尽了。

当更多的解说,反而没有最初的震撼与感动有吸引力,最是第一眼的遇见,才是一见倾心的灵魂契合,那就是在广袤空间里的动人颜色。

夕阳下,晚霞或浓或淡地绽放着绚烂,美轮美奂的画面中却带着即将消逝的决然,因此,孤鹜的出现,不仅与整个天地晚霞的背景相宜得章,更是一种内心的期待。

在逆光的视角中,那一种孤单的野鸭,只是一个深色的暗影,却凝结着生命的飞舞和象征。

而当天色,无可奈何地由五彩斑斓的霞光,逐渐转浓变暗,秋水里倒映着碧空,水天一色最终融入永恒的黑暗,直至未知和虚无。

彼时,大唐王朝的一个瞬间,在时空的维度下,成全了审美觉醒和内心体验的永恒坐标。

可以说,这十四个字,没有一字是具象的颜色,但却能任由读之的我们,在脑海中自由地涂色和勾勒,晚霞的鲜亮缤纷、孤鹜的绿褐紫色的交融、碧空的深邃、秋水的透明纯澈……一一主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明与暗、暖与冷,虚实相生又光影绰绰。

《滕王阁序》中的动人之色,除了此番朦胧,还有这么一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正当深秋九月之时,雨后的积水消尽,寒凉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清晰而确定的“暮山紫”,即使穿越了朝代更迭和语境变换,今天的我们也依然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种绝色、这种令人窒息的美。

当所谓的“莫兰迪色”大行其道的时候,令人惋惜的是,在我们的传统文中,中国颜色从来都是源于天地自然,独一无二又美自天成的,这才是真正应该追捧的“国色”!

宋以后,“暮山紫”就常见于诗文之中,如白玉瞻的《道过成蹊菴偶成旧风一篇》中的

夕阳挂树暮山紫,行行到此欲脱屣。门前三径绿苔深,浩荡春风醉桃李。

这是一个信号,堪比钟表定时,看到暮山紫弥漫了天际,而每次走到这成蹊菴都想脱鞋,享受贪恋着门前绿苔,以及陶醉了桃李芬芳的春风。

又如,曹勋的“海光不动暮山紫,人在天涯空倚楼”,这是一份孤独,在暮山紫的包裹中,一个羁思登临的身影,所流露出来的怯秋和愁怨。

又如,赵崇鉘在《学诗》时诗云“渚花流水香,烟霏暮山紫”,这是一种诗感,烟雾岚岚中的慕山紫色,才是诗的语言所要追求的意境。

如何才能界定这份暮山紫,有参考有对比,才有更深刻的领悟。诗人们对美的捕捉,可谓是无师自通。

赵长卿的《临江仙》

日欲低时江景好,暮山紫翠重重。钓筒收尽碧潭空。一船霜夜月,两岸荻花风。遥忆暖春新梦火,黄昏下了帘栊。水村渔浦舣孤篷。单衾愁梦断,无梦转愁浓。

蔡襄的《至和杂书五首·八月二日》

浓云瞥过双凤飞,清颜照射朝日辉。画船南畔烟成阵,鲜荷掩护仙铢衣。凝魂杳眇不知处,酒醺香破惊新知。一声入耳醉人骨,天容牢落星点稀。海山万里风涛外,扶桑未老成春丝。春丝不断萦成结,玉环宛转无穷时。晓帘半上香飘穗,笑指冰壶凝远泪。秦楼后夜鏁孤鸾,秋风不动乌龙睡。愿将琼树隔花看,一一花房暗相值。浊水芙渠天际云,长时倚望清江滨。迎来未语送归速,暮山紫翠空含嚬。劝君美酒千万寿,情如芳草年年新。

都是如此,紫与翠,对应在日暮西山的特定时分,就是碧空,就是即将转浓的夜色,就是时光匆匆的不可追……

既然是“天远暮山紫”,不可亲近、不可亵玩,那么不妨学一学李吕的《和吴微明疏影横斜水清浅七咏韵》

碧涧潺潺暮山紫,闭关危坐心如水。窗间微见一枝横,鼻观得香尤可喜。

闭关,正襟危坐,心如止水,却又借着窗外的微光,看见了一枝梅花,散发出无可拒绝的馨香。

如果说,吴势卿的《咏后山镇水月奇观阁》,所表现出来的是历经红尘后的通透,那么暮山紫就是一种豁达、释然之色,是对自我与世道的和解:

厌逐京华辇路尘,归来杰阁敞虚明。斜阳两岸暮山紫,明月一天秋水横。芳草尽头黄犊乐,芦花深处白鸥声。是中不伏诗模写,一片丹青可得成。

暮山紫对秋水横,以暮之时间对秋之季节,以山之伟岸对水之柔媚,以颜色对形态……两相比照之下,构成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既有内心如此丰满,又何必在意京城里的浮华,厌弃而放逐,则是必然的选择。

在朱瞻基的精神世界里,同样如此,一首《潇湘八景画·渔村夕照》

岳阳城头望湘浦,芳草垂杨迷古渡。晴岚霏白夕阳红,渺渺江村天欲暮。渔家茅屋住汀洲,罢钓归来稳系舟。自念生涯在网罟,临风高挂向船头。出水鲜鳞杂紫蟹,垆头有酒还堪买。东邻西舍当此时,欢笑声余歌款乃。豚鱼吹浪白连天,隔江贾客促归船。余光远映双凫外,残影半落孤鸿边。湖上高楼云外起,下瞰湖湘千百里。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

叠词的使用,“渺渺江村”、“云树苍苍”,在一头一尾的韵律中,弥漫的都是一种眷恋的情绪,夕阳红、天欲暮,此时万物都是处于一种“倦鸟归林迟”的状态中,对人而言就是“欢笑声余歌款乃”,这是结束前的狂欢、这是蛰伏前的热闹……

而最终,时间不会停留,暮山紫的迷离之色中,将我们和整个世界抽离现实又拉回来,夜,终是奏响了号角,来了,铺天盖地、不容置疑,也给与尘世间绝对的安全感。

至此,《滕王阁序》所呈现出来的动人之色,所勾勒出的梦幻“暮山紫”,也终于成为人们眼中、心头、诗词中的最旖旎的那一抹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