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三)
王勃最终还是长眠在异国的这片土地上了。这导致了尽管他的文学贡献很高,但在国内的存在感却非常低,以致很多人对他的信息了解非常少。包括我也一样。
我泱泱大国子民,举凡识字的,都知道王勃的存在。这大抵基于他的作品《滕王阁序》巨椽般的存在。以至很多人都认为为王勃的最后的作品就是《滕王阁序》。但这一点,很多岭南地区,特别是广州范围内的人却不认同。
因为在广州的四大名寺之一的“六榕寺”就有现存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最广的《广州宝庄严寺利塔碑》铭文的存在。相比起《滕王阁序》的字(加符号字),《广州宝庄严寺利塔碑》全文共十节,通篇多字,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古文、佛理、佛法等专属内容。字数是《滕王阁序》的四倍还多。
公元年农历十一月,王勃从山西运城河津老家出发到越南去看望因自己被贬交趾几年了的父亲。他在途经南昌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两月,到广州时,受当时该寺的宝轮法师托请写下《广州宝庄严寺利塔碑》。因为王勃当年路过时,六榕寺(当时称宝庄严寺)刚重新修缮好舍利宝塔,寺内正举行盛大的法会以庆贺舍利宝塔的修葺完工。
如果说王勃在巴蜀的山水间将他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写下大量的诗文让其占据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席。那他从故乡到交趾这趟省亲的旅途则是他作为初唐最耀眼星辰发出最强烈的光,前有《滕王阁序》,后有《广州宝庄严寺利塔碑》。同样的气势磅礴,同样的文采飞扬。不同的是前者已被世人解读透彻,字里行间都被一再琢磨清楚,后者则因为文章的篇幅、涉及到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后人只能顶礼膜拜却不敢轻易去触碰,导致时至今日,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依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读。
王勃以他惊天的才华,为当时尚被称之为南蛮之地的岭南广州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以至三百年后,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苏轼在海南遇赦北归途中,在该寺游玩时,应当时寺僧道琮之请,欣笔题词写下“六榕”两字,使得该寺耀眼千年。
因为在这之前,远离中原华夏文化中心的广州,受到当时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民族的融合影响相对较少。偏安一隅的广州虽受中原皇朝不断更替的影响,但大体上并不影响他独自圈子的发展与生息。军事政治上的小打小闹没引起太大的波澜。
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大山组成的五岭硬是将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或生生地围了起来,就像一面栅栏,把中原和岭南的历史、文化、政治和民生都隔离了开来。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也不想进去。相互知晓,但互不打扰。
作为当时中原文化的桥头堡,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在吸吮中原文化的基础上,深耕细作,孕育发展形成带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同时也因为面朝大海,主动或被动接纳和包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包括现在黄浦区菠萝庙的天竺佛教文化及六榕寺的东南亚(老挝)衍生出来的佛教派系,还有佛教先驱达摩祖师从广州港登陆等等。
当中国历史正经历着最暗淡、血腥的时刻:司马懿家族团灭曹魏家族,刘裕家族有样学样,把统治了中原近一百五十年的司马懿家族通通送上了西天。当然,刘裕没想到的是,不久萧道成依葫芦画瓢,同样把他刘裕家族消杀殆尽。历史仿佛在当时陷入一个无法挣脱的死循环里。乱世乱象丛生,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当中原的历史处在最黑暗中不断撕裂与融合,反复融汇与碰撞中的过程中,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正在与时光触碰,与智慧交融。慢慢地经营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建了拆,拆了再建,如此反复。
六榕寺就始建于华夏最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刘宋时期。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缝缝补补,毁坏了又一再原址重建,破损了又重新修葺。精神不灭,涅槃重生。从未停歇、中断。宗教信仰的力量就是如此蛮横无穷。
如今六榕“花塔”就是见证历史变迁和寺院发展的一座活化石。它是岭南现存最高的宋塔,外看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是六榕寺最瞩目的建筑。塔高57.6米。是广州接待外宾最重要的名片之一。王勃和苏轼这两大中国的文坛巨匠就如两根顶梁支柱,不仅支撑着整个中国文化史,也撑起了当时身处南蛮之地的六榕古寺,走过千年风雨。
关于王勃的生平与争议及当中的神话有很多很多,许多的网友们也一再发掘、梳理,在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逐一展开的话,怕耗费大家时间。
《滕王阁序》之后的王勃就到此。还是以这位天才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速语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古道黄昏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