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孤鹜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悦华内心总是一片澄澈、宁静,在人间的苦恼与烦闷似乎也被消解了许多。相信朋友们也会有这种感觉。
那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呢?且听悦华“揭秘”一下。这次不是从意象、境界上,而是看看它们的语言结构。
《滕王阁序》是骈文,句子多为四、六字句,四六句而外,尚有少量七字句。
不要小看了这些七字句,它们在语音层面,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在语用层面,则用于描述,是作者着意雕琢、锤炼的“一篇之眼”或“一段之眼”,属全篇最“靓”的句子。
四库本《王子安集》中的《滕王阁序》在语音层面上,文中七字句调节了文章的整体节奏,使之在整饬中又有参差之美。
七字句的内部组合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两个七字句构成对仗,可称之为七字单对句,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种七字单对句共6组:
这6组七字句本身构成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而在外部,它们又同前面的字句形成一种参差与错落。
这6组七字句之前的句子,绝大多数为四字对句。
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之前是2组四字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潦水尽而寒潭清”之前为1组四字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这种组合方式正说明七字句是六字句的变体,组合规律与四六字句的组合规律相同。
但是,变六字句为七字句,增加了一个音节,就使得音步被拉长,从而调节了节奏,使得文章在整饬中有了参差变化之美。
有人曾用“黄金分割律”去分析四六句,认为美感就来源于四字句和六字句的音长之比接近“黄金比例”——“黄金比例”为0.,而四六句音长之比为0.。
但是,四字句和七字句,似乎更符合这一比例,因为四七句的音长比为0.。相对而言,四字句和七字句的搭配,更接近这一比例。
——这也是七字句的审美魅力来源?聊备一说。
《王子安集注》中的《滕王阁序》文中七字句的内部组合方式的第二种是,和四字句结合,构成四七偶对句。这种组合共2组。
第一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第二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其审美“奥秘”与上一种大致相同,因而不再分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第二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这种七字句在前,四字句在后的情况,非独《滕王阁序》少有,在王勃整个的诗序作品中也十分少见。
这种“变形”,首先应该是因为叙述的需要。这里,王勃在着意介绍宴会两个主要人物闫都督、宇文刺史,所以前句(其实是短语)先提“都督闫公”、“宇文新州”。
而前句(短语)之所以会用七字来表达,估计则是这个新州刺史复姓宇文,为此,王勃特意做了灵活处理。
文征明书法《滕王阁序》本文只在语音层面探究一下七字句的审美“奥秘”,则从语法层面继续探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