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王勃滕王阁序后的滕王阁诗,连七律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8

如果没有《滕王阁序》,坐落在赣江东岸的滕王阁是否还能火这么多年?这是笔者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当然如果我说“不能”,多半是会被江西的朋友们打的。但是,咱们不可否认的是,王勃这篇多字的骈文,其价值远非一座楼所能比。

多年前,年轻的王勃路过滕王阁,看见都督阎公大会宾客,让自己的女婿写记文,夸一夸自己重修的滕王阁。王勃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冲着他的名气,大家让王勃写一首,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篇序文。据说当时王勃是文不加点,顷刻而就,令满座大惊。此序多字,光是成语和典故就用了几十个,后世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骈文”。

然而正因此序文太过盛名,往往让人忽略了序后56字的《滕王阁》诗。与序言相比,这首诗真的就这么差吗?让我们来读一读:

《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题写在序言之后。据说王勃当时和阎公开玩笑,最后一句“空自流”的“空”字他故意没写,后来阎公花了两才换得他这一个字。

不过后世对此诗最大的质疑是这首诗虽然是56字,但却连七律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一首七言古诗。多年来,很多人以是否能写一首格律工整的律诗,来判断诗人们的水平。唐代后众人把杜甫捧为诗圣,和他在律诗格律上完美表现不无关系。而王勃这首诗,粗看上去确有七律之风,但细品下多处出律,所以怎么也算不上是工整七律。明代文人胡应麟,也曾对此提出过质疑。本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唐初时,律诗还没有流行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对唐诗的贡献恰恰在于对诗的内容、写作方式上的创新。这首《滕王阁》诗,正是早期律诗的雏形。王勃之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开始尝试写七律,到了杜甫则发展得更加成熟,这一切后来的发展,和王勃这首《滕王阁》诗不无关系。

所以我们看待这个问题,要放在诗史的发展中去看。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杜甫的那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圣之所以发这么大火,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说初唐四杰的作品没水平。这些唐人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以他们当时的诗技,来评判唐诗发展之初的诗,这是不科学的。

二:律诗和普通古诗相比,并没有高下之分

律诗一定强于普通古诗,这是很多人的观点,所以很多人写诗,刻意追求工整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点咱们以李白为例。李白是较早尝试写律诗的文人之一,但他的律诗多有失律之处,这一点李白迷也无法否认。但个人觉得,正是因为不顾格律,才成就了他的诗名。

大家看李白的千首诗作,最有名的《将进酒》、《蜀道难》、《秋风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实都没有讲究这些,但却一样成为经典。大家想想,如果李白写这些诗作时想的是工整度,那哪来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奇语。李白的例子足以证明,律诗与普通的五古、七古相比,并没有高下之分。

三:作为一首七言古诗,王勃这首作品是成功的

了解了上面两点,我们就该明白,用“连律诗都算不上”来批王勃的诗,显然不合适。而作为一首七言古诗,王勃的作品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唐诗的巅峰之作。

首先,如清代文人周容在《春酒堂诗话》所言,这首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它妙就妙在一个气势上。全诗有听觉,也有视觉,有近景也有远景,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有咏今也有抒古,所以有意象都点到,却又没有说透,这是唐代的古法手笔,大气而又苍凉!

其次,概括力极强。这首诗其实是对序言的一个整体概括,序言写了余字,而诗只有56个字,但基本上序中提到的重要意象,诗里都一笔勾勒了,这是一般文人达不到的水平。如果说序言是华美的,那诗则是雄健与婉丽兼有的,与序言相得益彰。

总有朋友说,王勃的作品读一读《滕王阁序》就行了,通过此文,笔者想告诉大家:别只痴迷《滕王阁序》,序后56字的《滕王阁》诗也是唐诗巅峰之作。它是不是七律不重要,人家王勃也从没有说过它是,重点是在初唐他就已经能写出这样的七古,影响了后来杜甫等一批文人。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