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只有十三岁一代奇才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2/13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index.html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

那么初唐四杰都有谁呢?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这其中骆宾王我们恐怕是从小就很熟悉的,他笔下的那只“鹅”,可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啊!

其他两个人,也都是一顶一的奇才,我们就不多说了。

那么王勃,凭什么就能坐上这“初唐四杰”的第一把交椅呢?

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与他那篇“千古绝笔”——《滕王阁序》有关。

这篇序,可是太精彩了。

序中的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王勃也正是凭借着这首序,一跃成为“初唐四杰”中的第一人。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所兴建。

事实上,这座阁楼,虽然造型雄美而独特,然而它之所以流传千古,却极有可能是由于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

换句话说,是王勃,把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楼。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滕王阁,从诞生到如今,已经反复修建了二十九次。

之所以反复修建,有两个原因:

一,滕王阁历经年代久远,多次由于大火而被烧毁,甚至是面目全非,因此要修建;

二,损毁了,为什么还要修复?正是因为这座阁楼对于世人的意义是巨大的,即便修复,人们也想让这座“千古楼阁”能够存在下来。

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滕王阁,恐怕早已不是当初它诞生时的相貌,然而人们之所以还依旧对它情有独钟,则恐怕与对一代才子王勃的情有独钟息息相关。

滕王阁与王勃,似乎永远被“绑”在了一起。

那么,王勃与这座滕王阁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传,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只有十三岁。

这样的说法,当然也不见得奇怪,因为相传王勃六岁就能熟练地写文章,甚至文不加点。

这样的奇才,十三岁就写出一篇千古名序也未尝不可能。

但是,遍观整篇文章,再结合王勃的个人经历,王勃在十三岁就写下了这篇文章,恐怕可能性是极小的。

为什么这么说?

事实上,有关于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问题,不仅有“十三岁说”,还有“十四岁说”、“二十二岁说”和“二十九岁说”几种说法。

而结合各种情况,“二十九岁说”,恐怕才是最可能的情况。

这并不是因为,年少的王勃写不出好文章;而是因为,《滕王阁序》中的种种词句,似乎正展现着王勃的一生经历。

而二十九岁,也许正是王勃死的那一年。(当然,有史书记载王勃死时二十六岁,因此‘二十九岁’是虚指)

王勃十六岁便走入仕途,被任命为朝散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年少成名。

然而,后来却因为一篇名为《檄英王鸡文》的文章,被唐高宗李治认为是有意纵容“不正之风”而直接被贬。

这篇文章,主要是源于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两个人斗鸡,王勃不仅不制止,而且还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歌功颂德。

唐高宗李治大怒,命令将王勃直接逐出长安城。

王勃的仕途之路,从此开始一蹶不振。

我们说一个人不怕什么都没得到过,而是怕曾经得到过,却被永久剥夺。

王勃,正是这样,突然从“万人宠”跌落下来。

这样的落差,谁能受得了呢?

而这才只是王勃悲惨命运的开始。

几年后,王勃再次被贬。

这次,是因为王勃在担任虢州参军时,杀死了自己所藏匿的官奴。

这件事儿本身就很蹊跷,而且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王勃是被同僚设计陷害的。

总之,王勃杀了人,按理来讲应该是死罪,不过当时恰逢天下大赦,因此王勃才被免了死罪。

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经历了这件事儿,王勃因为杀人而入狱,自己的老父亲也被连累,并从司功参军直接被贬为县令。

这件事儿,对王勃的打击,可以说是太大了。

曾经的一代才子,如今锒铛入狱;入狱也罢,还连累了老父亲被贬。

仕途、忠、孝一件事儿都没做成。

可以说此时的王勃,精神上,已经经历了无限的苦难。

看到老父亲落魄不堪的样子,王勃写下了“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的词句,可见王勃此时此刻力不从心的孝心和万分的内疚和自责。

这一点,从他那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就能窥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些日子,自己就会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教诲。

为什么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因为内疚、不安,以及对老父亲无比的心疼。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几乎万念俱灰的王勃,写下来的《滕王阁序》,写个人情感的词句竟然占了相当一部分。

而从上面两句,我们又能窥见得到王勃在情感上的挣扎,他的无奈,他对仕途之路依稀存在的那一部分希望,都展现在整首序当中。

这不由得让我们心疼起王勃“青云坠落”的遭遇。

王勃对仕途之路的希望,恐怕不仅仅是为了重新证明自己,更是为了被自己连累的老父亲吧。

然而,此时的自己,早已是“被贬的才子”,“入狱的犯人”,“不孝的儿子”。

这样复杂的感情,也只能留存在这篇千古名序中,让我们后人夜夜感叹了。

值得庆幸的是,王勃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了,因为他一直在用这篇《滕王阁序》一代又一代地被世人所景仰。

一代才子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自己如今所留下的巨大成就,而露出放荡不羁的一笑。

他的人生里,从此不会再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八个字。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