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恰逢一场秋雨,顿时感到凉爽无比。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却很适合宅家看书、听歌。不由得想起孩提时代的儿歌、动画,如今即使时隔多年,每当听到欢快的声调、悠扬的乐曲,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
进入学堂之后,先生经常会让弟子们背诵古诗词,同学们虽然只是一知半解,却都不敢违抗命令。大家一边摇头晃脑地朗读,一边趁着先生不在的时候,嘻嘻哈哈地打闹,最后终于被先生发现,又要多温习几篇古诗文,其中也少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
时光荏苒,往事都已成了美好的记忆,让人敬畏的先生却一直活在心里。那些流传久远的诗文,也仿佛融入了血液之中,与沧桑岁月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平凡而又充实的一生。下面一起读诗,才子登上滕王阁,题写一首七律,全文层次分明,结尾更显水到渠成。
秋日登滕王阁
清代?彭孙遹
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
彭孙遹(yù),清代诗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年间进士及第,又在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入仕后担任翰林院编修。他学富五车、词采清越,与王士祯齐名,深受世人的崇敬。
彭才子人到中年之后,便不再渴望仕途高升,反而愿意享受一份宁静和恬淡的生活,于是他便效仿王维半官半隐,时常与亲友在春日踏青,冬天赏雪。一年的秋天,诗人途经南昌,便借此机会登上了著名的滕王阁,回去后就写下了这首七律。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最初由唐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婴督建,并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变得四海皆知。文人墨客来到江西,除了要攀登庐山,还会慕名前来登阁远眺。才子们虽然知道才华不及盛唐诗人,依然跃跃欲试,赋诗感怀。
首联抚景伤情,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怀,“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彭才子登高远望,只见不远处的江面上云烟苍茫、水天一色,给人一种极其凝重和沧凉之感。诗人为国奔忙、羁旅艰辛,又逢萧瑟秋景、西风劲吹,顿时在心头涌起阵阵悲戚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化用《滕王阁序》的意境,“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远处的水滨秋水荡漾,好像千百年来都未曾变化;一阵寒潮仿佛来自远古,又在夕阳余晖中逐渐退去。这两句语言质朴,却令人想到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兴尽悲来、盈虚有数。
诗人站在高阁,思接千古,他不仅怀念英年早逝的王勃,或许还在凭吊历朝历代的风流人物。可惜风物依旧、人世沧桑,个人是如此渺小、生命又这般短暂,岂能不让才子扼腕叹息?作者用“极浦、秋水,寒潮、夕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极其凄清的氛围,令人如临其境,感慨万千。(注意,此处的“夕”依然读入声。)
颈联化用典故,“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自古以来南昌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曾经涌现了很多著名人物。诗人首先想到东汉的高士徐雅,然后又提到西汉的南昌尉梅福,展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同时作者又用亭草绿、岭云荒,刻画出人去楼空、凄迷荒凉的场景。
诗人怀念汉唐气象,那是扎根在诗人心中的气度和精神,也让他拥有了一份文化自信,更是热情地颂扬华夏文明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虽然“几回、一去”显得有些伤感,却依然让读者可以体会到,洋溢在才子心中的一股浪漫情怀。
结尾传达出羁旅异乡的愁情,“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诗人身在他乡、心系故园,由于近来尚未收到亲友的书信,心中多少有些牵挂和不安。豫章,即南昌的代称。这两句看似平淡,其实却饱含深情,寄寓着作者满腹的乡愁,又暗示出诗人对漂泊生涯的厌倦。
彭孙遹的这首七律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尽显作者俊逸洒脱的风格。全文层次分明,作者首先描写登楼所见,表达心中的感怀;然后又运用众多意象,进一步展现滕王阁走遍景象。颈联回顾历史,借用当地的人物,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结尾抒发思乡之情,更显水到渠成,不愧为清代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