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年),一座既可以欣赏山川美景,又可以进行歌舞表演的楼阁,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建成,始建者是洪州(如今的南昌市)都督(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司令)李元婴,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由于他的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
本为盛宴歌舞修建高阁的李元婴怎样都不会想到,22年后,一篇绝世美文的诞生,使滕王高阁一改往昔寻欢作乐、歌舞升平的奢俗之气,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兴文咏叹的风雅名迹。
公元年,滕王阁首次竣工后的第22年,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舆重修了滕王阁,并决定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邀请城中的文人雅士,举行一场赞颂滕王阁的文会。
此时,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本欲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刚好途径洪州,阎伯舆便邀请了王勃一起参与文会。
重阳节那天,张灯结彩的滕王阁上,阎伯舆和他的女婿吴子章正在和各路文人彼此寒暄,此时的王勃却在角落里落寞而坐,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阎伯舆举办此次文会其实是有私心的,他是想借此文会显示女婿吴子章的文采,所以他让吴子章事先准备好了一篇序文,以便在文会上一举成名。
很快,宴会的气氛逐渐热闹了起来。这时阎伯舆让人取来笔墨,邀请在场的嘉宾赋诗作词,胜出者将刻石为碑,以传后世。与会众人知其用意,纷纷推辞。
当他请到王勃时,没想到王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当众挥毫。阎伯舆大为不悦,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并让他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头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舆冷冷一笑,觉得没有新意,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舆沉吟不语,有所感触,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舆拍案叫绝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就这样横空出世了,这篇骈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对仗工整,大开大合,洋洋洒洒,丝丝入扣,气势恢宏。
王勃在文中不惜笔墨,用“紫电青霜”“飞阁流丹”这些浓墨重彩来描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的趣味,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
好序当有好诗为伴,在《滕王阁序》的结尾处,有一句“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四韵指的就是王勃接下来写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的大意是,这滕王阁巍然地耸立在赣江之北,当年滕王还在时,才子们身挂佩玉前来,那车水马龙、欢歌乐舞之景如今已不在了。清晨时,南浦飘来的轻云轻轻地掠过画栋;傍晚时,西山的烟雨阴沉,散入到珠帘中。浮云的倒映在水潭中飘荡,就这样时光转换了数个春秋。当年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何在?眼前只有栏杆外那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去。
相比于《滕王阁序》的恢宏巨制,这首《滕王阁诗》只有56个字,但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与序可谓是双璧同辉,相得益彰,表现出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据说,王勃在创作这首诗时,几乎是一气呵成,但在最后一句却空了一个字不写了,只留下“槛外长江自流”,便起身告辞,阎伯舆真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诗中空了一个字,在场的诸多文人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人说,该用“水”字,有人说,该用“独”字,但阎伯舆都觉得不满意,便想请王勃将那个字补上。
阎伯舆连忙让人寻找王勃,下人回禀到王勃已经离开许久。阎伯舆便命人快马加鞭追赶上王勃,让他填上那个字。当追到王勃之后,王勃的随从回应道,他家公子说了一字值千金,希望大人能理解。阎伯舆耐不过自己的好奇心,便装好两白银亲自送给了王勃。王勃接过银子之后却笑称,自己已经写全了,这无字就是“空”字。
“槛外长江空自流”,一个“空”犹如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也为这首名诗增添了几分绝妙色彩。
然而,也许是天妒英才,滕王阁文会曲终人散,王勃继续驱舟南行,却在渡海时遭遇风浪,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8岁。《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成了他的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