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李梦瑶-撕爱
①
唐文宗大和九年(年),扬州,某日夜,凉风习习,月色如银。
淮南道治所扬州幕府内,灯火透明,暖意融融。在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欢送晚宴。
主持宴会的是淮南道一把手、节度使牛僧孺同志,首先他做了简短的宴会致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今夜月色溶溶,今夜扬州无眠。
在这美好的夜晚,我们在这里相聚,为我府掌书记杜牧之同志举行欢送晚宴。牧之同志即将赴京担任监察御史,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淮南道的光荣。
任职三年来,牧之同志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牧之同志以其过硬的工作作风、和蔼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工作成绩,谱写了一曲骄人的奋斗者之歌!
雪鸿泥爪。牧之同志在扬州,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年,但是他留给扬州人民的记忆,留给大唐人民的记忆,是美好的永恒的。
-----
最后,我提议,大家共同举杯,祝愿杜牧之同志,在新的工作岗位,开拓创新、勇猛精进、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干杯!
宴会后,杜牧跟淮南道的领导、同事一一话别。
杜牧:害,头,你搞这么大阵仗干吗,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牛僧孺摆了摆手:不足道,不足道。
不过牧之老弟赴京之际,我有一事忠告,内个什么,男人嘛,工作太忙太累,出去放松一下,可以理解,但也要稍微把握一下节奏,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杜牧一脸无辜状,表示听不懂:害,头,咳咳,我出去也就是喝了点酒----
牛僧孺笑而不答,屏退左右,伸手向空中打了一个响指,一侍从取来一檀木方盒,小心翼翼放到杜牧面前:
牧之老弟,送你一件礼物,打开看看吧。
杜牧打开木盒,里面装得满满的,全是小纸条,杜牧满脸狐疑打开小纸条,原来是街卒密报:
某夕,杜书记宿百花楼,无恙;
某夕,杜书记宴怡香院,为花魁与痞争执,我等暗中相助,杜书记无恙,五更归;
某夕,杜书记宿凤鸣馆-----
瞬间,杜牧既惭愧又感动,泪流拜谢。原来自己所谓的夜店小王子,不过都是牛老大的暗中保护。
杜牧和牛僧孺的交好,也让他被政敌贴上了牛党标签,为他后来的官场失意埋下了伏笔。
三年的扬州幕府生涯,始终让杜牧念念不忘: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即使过去了十年,杜牧仍旧追怀那段美好岁月: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曾是扬州花下客的杜牧,此刻就要离开这烟柳繁华之地,他既对京城充满期望,又对扬州恋恋不舍。离别之际,他又给我们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被现代人浓化成了“春风十里,不如你”,用来拍女朋友马屁,显得十分上档次。所以,这得感谢千年前的大才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离别诗中的经典,“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和欧阳修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纳兰的“相看好处却无言”异曲同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垂泪到天明,道出了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杜牧不过就是一个眠花宿柳、倚红偎翠、胸无大志的风流才子而已。
呵呵,你这样说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杜牧听到了,他会这样怼你:哥的风流,其实你不懂!
为了让你走近了解杜牧,看到一个风流背后真实的杜牧,就要从他出生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说起了。
②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杜牧出生于京兆府万年县安仁坊,一个诗礼簪缨之家。后来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节选)中这样写道: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短短四十个字,却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我给您简单拓展解释一下:
我的远祖有好几位都当过宰相,我爷爷杜佑历任三朝宰相,他给我们留下了卷的史籍《通典》。
我有一个牛逼的远祖叫杜预,他文韬武略皆备,人称“杜武库”,意思是通才,无所不能。
直至今日,杜预是唯一一个能同时进文庙和武庙配享的历史人物。(本篇人物志参考《诗剑风流杜牧传》作者观点。探花郎很困惑,诸葛亮也同时进了文庙和武庙,为什么说是唯一呢?)
诗圣杜甫是他的十三世孙,我是他的十六世孙,所以我跟杜甫前辈是远房亲戚。
我家呢,就住长安城中央,用现在的话讲叫一环。
我家里什么也没有,就剩下一万多卷的书了。呵呵,这就有点凡尔赛了。
我们知道,唐朝的雕版印刷尚未普及,还属于蓝海产业,书的印刷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根本就不可能拥有。
那时流行纯手工抄书,即便宜又好看,你看和杜牧齐名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十几岁就给人家抄书挣生活费。
即便到了活字印刷的北宋,欧阳修也得向有钱人家借书抄看,偶尔得到一本残破的《昌黎先生文集》,那可就当成宝贝了,晚上睡觉都抱在怀里。
而杜牧家却拥书一万多卷,就是放到现在也令人瞠目。
当然,杜牧的老爸杜从郁就默默无闻了,他只是一六品京官,但跟一般人相比那也是相当不错了。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其中的“杜”指的就是京兆杜氏,作为京兆杜氏的杜牧家既富又贵,在长安街可以横着走。
诗圣杜甫本来属于襄阳杜氏,可他却说是京兆杜氏,还给自己起了个“少陵野老”的名号,因为在当时,京兆杜氏名望最高。
杜牧家不但在长安市中心有房,在长安城南5A级风景区终南山下还建有樊川别墅,“家在城南杜曲旁”。
杜牧自幼就在“万卷书满堂”的书卷气中熏陶浸染,每天习读爷爷编的煌煌卷《通典》。在城里过腻了呢,就驾上宝马到城南别墅去度假,钓鱼戏水,野炊放风筝-----
③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民间俚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
很不幸,这话在杜牧身上应验了。杜牧十一岁时,爷爷杜佑去世,十四五岁的时候,老爸也撒手人寰。
仿佛听到“啪叽”一声,杜牧家的天塌了,生活日渐拮据,以至不得不举债度日,大概是又陷入高利贷危机,最后房产全部抵债,无家可归,不得不栖居延福里的破家庙里。
杜牧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这样说:“某幼孤贫,奔走困苦,无所容庇,归死延福私庙,支柱欹坏而处之。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从钟鸣鼎食到近乎乞丐,一刹那由云入泥,速度之快、落差之大,足可以发电。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杜牧没有读过普希金的诗,但生活的确欺骗了他,他又是如何对待生活的呢?
好在我们的主人公没有被苦难的生活击垮,“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杜牧在“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窘迫关头,克服饥饿不怕疲劳,手不释卷,除了读完了爷爷杜佑编写的《通典》外,《尚书》、《左传》、《国语》以及十三代史书都纳入了杜牧的书谱。
让人稍感意外的是,杜牧似乎还是一个“军事发烧友”,可能是受他那个才兼文武的远祖影响吧。
他不但喜欢好攻读兵书,还亲自注释《孙子兵法》,成为继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注家。
不幸的是,杜牧的青春期正好赶上大唐的更年期、老年痴呆期,内有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外有藩镇竖中指、秀肌肉、眼斜睃。大唐帝国荣光不再、风雨飘摇、行将就木。
青春期的杜牧也是一名“愤青”,还是白身的他上书节度使刘悟《上昭义刘司徒书》,言辞激昂,“止暴乱,尊九庙,峻中兴”,警告要他不得拥兵自重,并言叛乱者从来没好下场。
他还写有五古长诗《感怀诗》及《燕将录》、《窦烈女传》等名篇。
而杜牧创作的《论战》、《守论》、《罪言》、《原十六卫》和《注孙子序》等著作被史学大家司马光录入了《资治通鉴》,史书之地一字千金,司马光收录它们,是对杜牧战略思想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宋祁编的《新唐书》也录有杜牧的文章。
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紫薇才调复知兵,长觉风雷笔下生”。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唐文宗大和二年(年),26岁的杜牧在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以第五名的成绩一举登第,同年再登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故杜牧傲娇地表示“两枝新桂一时芳”。
这当然值得骄傲,不要说一年内连登两科了,大才如韩愈、李商隐单单一个进士就考了四五次才考上。
杜牧中进士后,心情那可是相当的愉快,挥笔写下了七绝《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也是相当的霸气,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相比毫不逊色。
说到杜牧以第五名喜中进士,还有一段科考佳话。
这次科考的主考官是崔郾,临行前百官置酒为他送行。正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学博士吴武陵求见。
吴武陵是柳宗元的生前好友,柳宗元名作《小石潭记》留下了吴武陵大名“同游者,吴武陵-----”
吴武陵是散文大家,性格直爽豪放,此时在长安国立大学任教授。
吴武陵德高望重声名在外,主考官崔郾不敢怠慢,热情接待:
崔郾:哈,吴老,什么事还麻烦您老亲自跑一趟,您老打个电话吩咐就是了。
吴武陵:也没多大事,前几天在太学,我发现学生们在传抄一篇文章,还以为是小黄文呢,再一看,不得了呀,来,我先给崔大人念一下吧: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但见吴武陵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唾沫星乱飞,balabala一口气读完,已是气喘吁吁。
一旁听得入迷的崔郾,禁不住击节赞叹:爆文,爆文,绝对的爆文!谁人所作,此人若参加科考当取状元!
吴武陵:说得好,说得好,还是崔大人眼光高呀。此文正是本年将要参加科考的京兆杜氏杜牧所作,那杜牧这次当得状元了吧。
崔郾:啊?杜牧参加本次科考了?不好意思,状元已被人预定了。
吴武陵:定了?那崔大人给个探花也行。(我骄傲,我也是探花,冒牌的,哈哈)
崔郾:吴老,不瞒您说,前四名都定了,那帮人您是知道的,惹不起呀。
吴武陵:罢了,罢了,那你给个第五名总没问题吧,谁不服,你就拿这篇爆文怼他,哼!
崔郾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好好好,就依您,就定第五名吧。
后来崔郾跟同僚商议给杜牧中第五名的事,有人提出杜牧“不拘细行间之者”。崔郾回道:害,人家大才子有点私人爱好无伤大雅,再说我已经答应吴教授了,必须第五!
看到这,你或许说杜牧中进士是“走后门”得到的,那你又错了。唐朝科举取士说到底是推荐制,光有才华没人推荐不可能中进士,想要有人推荐那就得有人脉,二者缺一不可。
你看王维的确有才华,那也不得靠玉真公主推荐,不然能中状元?反过来说,你王维草包一个,即使颜值再高,玉真公主也不可能推荐你。
在唐代,胸无墨点的小鲜肉并不受待见。不像现在的很多小鲜肉,没啥墨水,坏水倒是一肚子,全靠哆全靠诳。
为什么唐朝那么多有才华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贺等等都不是进士,他们要么不屑考,要么不给考,要么考不上,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脉资源不够强大。
这一届进士科考试,那个定好的状元叫韦筹,韦筹是谁?我读书少,不知道。杜牧中进士完全是实力的体现,如果人脉足够强大,中状元也未尝不可。
再回头说一下让杜牧成名的《阿房宫赋》,这也是《樊川文集》的开篇之作,足以证明其千古雄文的分量。
《阿房宫赋》其实是杜牧年所作,却一不小心在科考前夕“暴走”而成全了杜牧,这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厚积薄发,是杜牧深厚的史学功底一次完美展现。
《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由盛转衰快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告诫当局哀之谏之,避免重蹈秦灭亡之覆辙。
同样著名的《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也是讽喻时政。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城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⑤
杜牧因通过制举考试,按大唐干部人事管理规定,可直接封官,不用像考中进士科那样还需守选三年。
杜牧的第一份工作是弘文馆校书郎,属门下省。校书郎的工作职责是校对典籍,工作清闲,是所谓的美职。
唐代著名诗人中,如张九龄、张说、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第一个职位都是校书郎。
只是这校书郎的工作,杜牧只干了半年,就被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聘为幕僚,杜牧自此开启了自己近十年的幕僚生涯。
在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的网红景点,观察使沈传师带着杜牧等一干幕僚宴集,沈传师家妓张好好唱歌助兴。
张好好年方十三,豆蔻梢头,歌喉圆润,余音绕梁,所谓色艺双绝见之忘俗;杜牧呢,《唐才子传》说杜牧“美姿容,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美女见了会骚动,一见杜牧误终身。
那么杜牧、张好好这对才子佳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卖个关子,下文再表。
接上文①,话说回京担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心潮澎湃意气风发,他多么地希望也能像远祖杜预那样,出将入相,建立一番功业。
《长安望秋》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此诗看似平淡无华,但仔细一品,却笔力千钧,气势非凡,这不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吗?
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此时的朝堂已是乌烟瘴气,杀机四伏,皇帝、宦官和宰臣三方力量绞杀在一起,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杜牧似乎对危险有着天生的敏锐,不选边不站队,不参与其中任何一方,“随行唯跼,出语但寒暄”。杜牧不久分司东都,职务仍是监察御史。
就在杜牧离开长安不久,皇宫内即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甘露之变”:唐文宗不甘心被宦官控制,设计欲将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一举诛杀,不幸遭到失败。
掌握禁军的宦官随即反扑,皇宫内一时血流成河,三位宰相无辜遇害,十一人被诛族,无端受牵连被诛杀者一千余人,朝班几乎为之一空。
此后,这帮鸡飞蛋打、身残志奸的家奴团伙,进一步控制了朝政,“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芥”。
分司东都的杜牧因此躲过一劫。他为朝政失望,为自己无力改变朝政而心灰意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政治上的凄凉肃杀,也自然影响到他诗的旋律:
《题敬爱寺楼》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看见花儿飘零,又拨动了诗人凄愁的心弦: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石崇的金谷园已是一片荒芜,他的美妾绿珠也是香消玉殒。连石崇那样的人,都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诗人是在影射时局险恶,讽时与自伤,表达自己的无奈。
此生何处不相逢。他乡遇故知,于杜牧而言,就是悲戚了。在洛阳,杜牧和张好好不期而遇。
接上文,你想看到杜牧和张好好的才子佳人故事,并没有发生。的确,滕王阁里才子佳人的美丽邂逅,为他们缔结一桩美好姻缘创造了一种可能。
不过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想占有,美人张好好也不例外。
作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蓄养的家妓,沈传师当然舍不得肥水流到外人田。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对张好好是垂涎三尺,将之纳妾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再说了,杜牧只是沈传师的下属,领导的小秘你敢摸?在领导身边,蹭吃蹭喝都没有问题,但你要蹭“王的女人”,那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杜牧对张好好可能的暗恋也只能是“发乎情止于礼”。
世事无常,红颜薄命。沈传师去世后,张好好也被沈述师无情抛弃。张好好生活难以为继,流落洛阳街头卖酒为生。
对张好好被沈述师无情抛弃的命运,杜牧只能感慨、无奈,并不意外。在这样的世道,有哪个女子能主宰自己命运?就像政治上的杜牧,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阅女无数的白居易,也只能对不幸女子报之以同情,“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感慨之余,杜牧写下了这首文学史上著名的《张好好诗并序》: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
这首《张好好诗并序》历经千年岁月,几经辗转易手,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是杜牧仅存的手书真迹,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世道浇漓,壮志难酬。在洛阳,杜牧仍旧留有经典的段子,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他对现实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司徒李听,他是名将李晟之子,雪夜入蔡州的李愬之弟。李听府中美女如云,人们趋之若鹜。因考虑到杜牧的监察御史身份,李听未便贸然邀请。
杜牧呢,则派人送口信:没事的,赶快邀请我吧,我不会查你的。
我去,这杜牧可真是不按常理出牌,身为纪委监察干部,居然-----,我无语了。呵呵,不过呢,那是唐朝,没有八项规定之约束。参加私人宴会,也不能算是太大的问题哈。
李听华府,燕乐柔柔,舒缓如水,美妓翩舞,风姿撩人。杜牧目不转睛,他在搜寻一个叫紫云的歌妓。
喝过三杯,乘着酒兴,杜牧问道:不知哪位姑娘是紫云呀?
主人殷勤指示,杜牧凝视片刻,竟开口索要:嗯,不错不错,送我好了。
《兵部尚书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偶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
李听一听,肠子都要悔青了,真不该请这货来呀。
⑥
不过,杜牧在东都御史任上不到两年就被停官了,为啥呢?是这样的,杜牧有个弟弟叫杜顗,也是进士出身,跟杜牧一样也在扬州幕府当幕僚,不过这时的幕主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杜顗身体不好,有眼疾。
长兄如父,杜牧请假去看弟弟。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三个月假期期满后,杜牧未能返回东都销假。
唐朝规定,职事官假期超过三个月,即合停官,按照自动退职处理。这跟如今的公务员管理规定有相似之处。
你看杜牧就是这么任性,看个弟弟都能把工作给看丢了。
不过没关系,杜大才子有任性的资本。不久,杜牧又被聘为宣州幕府幕僚。
在赴任途中,路过乌江,杜牧游览了乌江亭,凭吊古迹,写下了千古名篇《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有婉讽项羽的意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才对。这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观点完全相反。
卷土重来这个成语也是打这里来的。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杜牧自幼习读史书研究兵法,深谙财赋兵甲军国大事,但所在幕府并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如他自己所说“十年幕府史,促束簿书宴游间。”
说到晚唐政治,就不得不说一下“牛李党争”。
所谓的牛李党争,是指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之间相互攻讦互不相让,绵绵不休,持续了四十多年,极大地消耗了执政资源,加速了唐王朝灭亡。
唐文宗曾不无感慨道:“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而杜牧则完美地卷入了牛李党争。
结束十年的幕僚生涯,年,年近不惑的杜牧,回京担任比部员外郎兼史官。只是此时的朝堂为李党执政,牛党成员纷纷被贬。尽管杜牧不选边不站队无意党争,但李党首领李德裕对杜牧不感冒。
史载李德裕“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之娱”,对杜牧的风流做派很是看不惯,并且杜牧向来和牛僧孺交好,以至杜牧“不幸以牛僧孺之和,遂为李卫公(李德裕)所不喜”。
再看牛党这边,牛僧孺呢,是个保守派,他一贯妥协反战,杜牧却一向主张对藩镇用强,杜牧也不可能得到牛党的重用。
杜牧骨子里又很倔强,不肯向任何一方妥协,不牛不李,成为两党都看中但都不重用的边缘化人物,一生都没有用武之地,始终没能走进权力的核心圈,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将杜牧的梦想直接碾碎。
晚唐的李商隐同样陷入了牛李党争,不但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还背上了“背恩无行”的骂名。
李商隐和杜牧被后人合称“小李杜”,人们同样期待这对晚唐双璧之间能够发生点什么。
事实上,又令你失望了。
李商隐对杜牧的崇拜,就像杜甫对李白的崇拜一样,齁甜齁甜的,“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你们看到杜牧的诗有多么的风流,那么他就有多么的悲伤。
不愧是李商隐,他一眼就洞穿杜牧风流的本质是悲伤!
那么杜牧是怎样对待“粉丝”李商隐的呢?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杜牧对李商隐直接无视,没有给李商隐留下只言片语,这就比较尴尬了。
(李商隐
杜牧: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你这是对我“冷暴”呀,牧之哥,你就牧我两鞭子吧,呜呜-----)人家李白好歹也给杜甫写了几首诗。
杜甫听了我的话后,棺材板嘎嘎作响,表达强烈抗议——就几首诗吗,我和太白哥哥“携手日同游,醉眠共秋被”咋不提呢?呵呵,粉丝睡偶像,我无言以对,杜甫牛掰。
⑦
年,不断受到党争挤压的杜牧,不得不离开长安奔赴黄州。
北宋大神苏轼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回顾自己失意坎坷的一生,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既有自我调侃的成分,又是对执政者的无情嘲讽。
杜牧的仕途也将在黄州、池州、睦州、湖州迁徙流转,好在杜牧不是罪官,而是刺史,跟以前的幕僚郎官相比,是升官了。
苏轼在黄州开创了自己的“东坡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千古名篇,不知他是否看了杜牧的《赤壁》诗有感而作呢?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立意新奇,你周郎本事再大,那也不得借东风吗。其实是在说自己一腹才华,朝廷再不重用我,你们就要落得像二乔一样的下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的东风又在哪里呢?
同样这首《泊秦淮》也是借古讽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当然不是批评商女,而是借商女讽刺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必将重蹈陈后主亡国覆辙。
有意思的是,杜牧的这首《赤壁》诗也参与了现代的“赤壁之战”,为争夺“赤壁”冠名权,湖北境内都冒出六个赤壁啦。
哈哈,杜牧就喜欢这样,写诗总是不注明时间地点,尽给后人“添麻烦”。比如他的这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写得有多么的好,也不用我吹了,因为大家根本没时间看,都忙着打官司呢:杏花村到底是谁家的杏花村?
山西代表队:我们这儿有杏花村酒,杜牧清明那天去过我家,还是我儿子给他指的路呢。
安徽代表队:哼,杜牧在我们这儿当过市长,我孙子带的路,在我家喝过杏花村酒。
湖北队:楼上山西队的,告诉你,杜牧根本就没去过你们那疙瘩。我还告诉你,我家还有一块清朝乾隆题的“杏花村”匾呢,你们有吗?
----
杜牧:肃静,肃静!我记得这首《清明》不是让我给烧了吗,集子里没收呀,你们从哪给扒拉出来的。
不过这不重要,杏花村在哪也不重要,重要的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OK?
杜牧惊堂木法槌一敲:此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我现在宣布:闭庭!
哈哈,杜牧断案也厉害呀,咔嚓咔嚓的,过瘾。看来解铃还需系铃人呀。
当然,杜牧也不光是“麻烦制造者”。尽管他屡屡对朝廷吐槽,但也就是恨铁不成钢。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杜牧身在黄州,心系朝廷,他上书李德裕《上李司徒相公用兵书》,提出对泽路用兵的具体方略。对此,《资治通鉴》认为,“时德裕制置泽路,亦颇采牧言”。
在池州,杜牧再度上书李德裕《上李太尉论北边启事》,给李德裕出谋划策。
尽管李德裕并不待见他。杜牧说,你可以看不惯我,但你永远不能忽视我。
同样在池州,侠客诗人张祜来访,他的《宫词》名震江湖: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说到宫怨诗,杜牧的《秋夕》可与之媲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表面是宫怨,其实不过是作者的吐槽抱怨,自己不正像宫女一样,成了被遗弃的“秋扇”。
杜牧对张祜尊崇有加,“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九九重阳,二人携手登山,杜牧又给我们留下了名篇《九月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更是唐诗名句,人生实苦,更要及时行乐,不要在嗟叹中让时光白白流逝。
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比,也能看出晚唐两大失意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李商隐的诗朦胧无题,长于用典,涩难懂,以至金人元好问曾这样评价:“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杜牧的诗则英姿雄发,豪宕波峭,风华流美。七言绝句,殆尤专长,这首《江南春绝句》便是其中之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然杜牧诗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这首《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多年来持续入选中小学课本,语言通俗易懂,景致动静搭配,淡然疏朗,色调红白相映,冷暖调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似火,宝马香车,置身其中,夫复何求?
⑧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杜牧历经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四任刺史一晃十年,他在《上吏部高尚书状》中这样写道:
“家远身孤,吊影自伤,拘挛莫伸,抑郁谁诉?”(探花郎注:杜牧睦州剌史卸任后,曾回京担任吏部司勋外郎、史馆修撰一年有余,因经济窘迫,乃自请外放湖州。)
读罢令人心酸动容,这和张好好被人无情抛弃的命运有何区别?杜牧不就是一个被朝廷无情抛弃的政治孤儿吗?
年,杜牧接到调令,回京担任吏部考司功郎中、知制诰,不久晋升为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地位显赫,常常是晋升宰相的台阶。杜牧是否就否极泰来了呢?
可怜的杜牧,在诗酒风流中,在希冀盼望中,在郁郁寡欢中,一晃二晃就老了。已近知天命的他,须发皆白疾病缠身。
天不假年,他出将入相的理想已然没有时间去实现了。
或许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大限将至。他将城南早已荒芜的樊川别墅翻修一新,那是祖上京兆杜氏的荣光,那里有他童年的回忆。他更希望以此托寄子孙重振门楣,让京兆杜氏能够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病中的杜牧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完毕,只留下十分之二三,绝大部分都付之一炬。杜牧对自己够狠的,你知道,那些作品都是他用心血凝结而成。
回首往事,“自笑亦荒唐”,杜牧对自己的一生该有多么的不甘。
万幸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一直保存着杜牧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整理编成了《樊川文集》。
年,杜牧自撰墓志铭后,在长安安仁里家中病逝,享年五十岁。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后世人,特别是非专业人士,对杜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流”,认为他只是个情圣、风流才子,这当然有失偏颇。
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忧国忧民的战略家,希望能够像祖辈那样建功立业。只是在晚唐昏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下,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这是他个人的遗憾、个人的悲哀。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能够欣赏到他的唯美诗文,在他的诗文世界里能够得到心灵的蕴籍与温暖,足矣。
在晚唐的落日余晖中,杜牧用他横溢的才华、深沉的家国情怀,织就了最绚的一抹云锦,流芳百世而不朽。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终
文章来源于微公号探花TV,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参考资料:《诗剑风流杜牧传》张锐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