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名士谁提出来的?
为什么是八大家而不是九大家,十大家?
其实,“唐宋八大家”并不是来源于一个公认的排行榜,或者像武侠小说里面”
东西西毒“之类的江湖名号。
它源自一本叫做《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散文集,类似于出版社集合出版的《外国名著精选本》之类。
这本书的编修者是明代散文家茅坤。作为一个散文作者,当然要找前辈们的名篇来赏析揣摩学习,而自南宋一来,许多南宋文人都喜欢编辑唐宋以来散文大家的作品集,比如谢枋得的《文章规范》、朱右的《唐宋六家文衡》、唐顺之的《文编》和《六家文略》,归有光的《四大家文选》。
这些文集,主要收录的名篇就出自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那八位大佬。
其实,从南宋开始,文坛就陆续将这八家的散文集结出版,这也是认可他们在散文界的地位吧。
到了茅坤,他率先将八位大佬的散文集结出版,这本文集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之后一直到清末,这本文集都多次重刊发行,还出国很多点评版,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明清文坛,谈散文,必谈八大家,如果你没有读过这八位古文大佬的作品,都不好意思写散文呢?
所以,“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后人非要在唐宋文坛搞个座次排名,论一论谁的才华高,而是为了方便研究唐宋古文,精选刊印八位文章最具影响力的大佬文集,集结出版,自然要取一个很有噱头的名字标题啦。
久而久之,从文集到文名,便有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唐宋八大家”入选的,他们都是唐宋时的散文大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这八位大佬,都是写“古文”的。
因为这本作品集的编修者茅坤就是个狂热的唐宋古文爱好者。
那么,什么是“古文”呢?
所谓“古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唐代时,写文章,盛行骈文,这种问题始于汉代,盛行南北朝,骈文中虽然有优秀的作品,名气最大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种文体美则美矣,但过分讲究声律、辞藻、排偶,一般人写不出来,想写得精彩也十分不容易。
大部分骈文作品堆砌词藻,对仗工整,内容空洞、形式僵化、华而不实,往往为了文章自身的美感,而无法去表达其主要思想。
这样的文体,极大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大家都追求写文技巧,可谁也不是人人都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比诗还要美的散文句子啊。
于是到了韩愈时,他与柳宗元一道,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而所谓的“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概念,这是相对当时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那种直抒胸臆,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来表达作者思想的文体。
也就是你想说啥就说啥,不管你用词遣句的才华有多厉害,主要是你的文章思想能够引起共鸣,那么,就是一篇出色的好文章。
这就是“古文”,而也是因为“古文”,所以才会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也有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以阐述自己儒学思想的散文作品居多,而茅坤选录的也是这一类型作品,他们的散文,代表着他们在儒学的思想。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处于时代的节点之上,那时候的文坛骈文依然是主流,而且李白流传至今的散文作品并不多,笔者读过的最有名气的就是那篇《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这其实也算是一篇骈文。
另外还有《与韩荆州书》,《大鹏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
写得很美,也能很契合自己的思想主题,遣词造句,排比对偶,是真的厉害。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李白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了吧,不是李白才华不够,而是他的作品,与“唐宋八大家”不是一个领域的,李白连科举都不曾去考,自身也并不是个儒学弟子,他钻研道经的时间,大概都要比看儒家经典的时间多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