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船到瓜洲,有将近两小时自由闲逛时间。早在出行前,便对瓜洲的两小时时间做了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去沉箱亭看看明传奇中那个痴情的女人愤然沉掉无价宝贝同时沉掉生命的地方。貌美如花又有无价之宝傍身,杜十娘为什么要死?
绝望。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被唾弃自己的人欺骗,而是撞破自己深爱的人的本质。戏词说“我本真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人生的变故,杜十娘没想到。她以皎皎之心相托终身,带了无限的欢喜。貌似一样爱她的李甲,却因为孙富的一席话改变初心。他可以不爱她,不可以轻慢和欺骗她。
曾经在十几年前连着去过两次瓜洲,就为看看沉箱亭,去看古往今来的重要渡口。坐在沉箱亭,坐在古渡头,看江面上往来舟楫,期待有一头江猪跃出水面。想象着古时候的瓜洲渡,文人墨客像江中的鱼,偶然相遇在渡口。相契者小酌聚会,慕名者把酒言欢,老友新朋短暂相聚后,再如同鱼儿般相忘于江湖。
一辈子,或许在另一个渡头、另一个关隘再度见面;或许,所有的美好只存乎于心。渡头犹如十字路口,人人都是过客。相对滚滚长江,人生不过白驹过隙,一瞬而已。想着流到瓜洲古渡头的水与还没有到达瓜洲的水,有什么同与不同。
那年的沉箱亭,有点破败。古渡头,保持着天然状态。那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状态,少了雕梁画栋的浮夸,多了接地气的自然。
带了很大的期待,随着船泊瓜州匆匆上岸,想先一步看看老旧的沉箱亭是不是“焕然一新”?古渡头是不是加了“鉴真东渡处”标志?可是,我想多了。瓜州古渡公园被分为南园北园两部分。南园正在修缮中,不对外。那么,不但看不到想看的景,连江水滔滔的景,也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是的。紧锁的南园大门,关住了哪怕只看一眼的可能。且别想这么多了,进北园吧。
北园应该纯属新建,以一座彤云阁为中心。彤云,红色的云。揣度名字是不是来自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那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可惜这里一马平川,少了“重峦耸翠、上出重霄”的意境。
阁,虽是新的,却不是空穴来风。一篇清人王豫的《彤云阁记》证明,至少在乾隆年间,彤云阁已经修复过一次,出资人便是王豫的祖父。据《彤云阁记》,彤云阁最早建于北宋。
如今,古渡公园北区的彤云阁,属于古建重建。原来的彤云阁,在清光绪年间,随着瓜洲古镇坍塌到江中,不见了踪影。
毫无疑问,游客看到的是重建的彤云阁。介绍说,彤云阁是古渡公园里的最大建筑。绕着彤云阁转一圈,发现这个阁子很有特色。介绍说叫“四面歇山顶”。即四个方向完全是一样的对称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风格,最能突出建筑物的庄重巍峨。
屋顶采用三重檐十字脊,也就是两个歇山顶十字相交而成。仰望高处,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四面歇山顶”,好像还是第一次见到。著名的滕王阁、岳阳楼与黄鹤楼等,都不是这种风格。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非常特别的屋顶形式。
“四面歇山顶”,又被称为官式楼阁。看着这气势恢宏的高大建筑,多想能登到阁顶转一圈。虽不能出现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浩汤汤”,然登阁凭栏,远眺长江如练,京口的青山如黛,是何种感觉?近看江上货轮客轮来来往往,像陆地的出租车,是何种感觉?
可惜,只是想想而已。彤云阁大门紧锁,也没能找到一个工作人员问个端倪,作罢!
彤云阁两侧不太对称地建了两座亭子,一座叫丹曦,一座叫素月。观日赏月,可圈可点。彤云阁后面,是一尊巨大的镇水铁犀。铁犀昂首仰望天空,长得很像大水牛,还长了水牛的两只角。一眼看去,水牛无疑。
大铁犀应该是现代工艺,缺少如邵伯斗野公园里大铁犀的年代感。但是,孩子爬上去玩玩,倒是不错。不是文物,不需要过度保护,多了人间气息。
离开北园,去瓜洲节制闸转转。水面铺满的水葫芦,引发出很大的兴趣。走进古镇,囿于时间没能细玩,在一栋标了“春江花月夜艺术馆”并“张若虚纪念馆”楼前,停下了脚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咏三叹的文字,美极了。
此刻不是春江水暖季,而是秋水伊人时。但是,伊人安在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