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优势 >> 正文 >> 正文

坑爹第一人王勃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2/12/31

跟着课本学古诗NO.9

引江山以就目,

驱烟霞而纵赏!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写下这一首气势磅礴送别诗时,还不足18岁。

语文课本里这首诗名字有一字之差,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据钱钟书老先生考证,蜀州为垂拱二年()设置,晚于王勃写作此诗时,是以本文尊应先生之说题为“蜀川”。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诗三百里就有“杨柳依依”表达离别之意;到众生罹乱的南北朝时期,无论是行役、赴任、出游还是探亲,任何形式的离别都可以成为诗人们讴歌的话题;待到初唐,社会的相对安定,让诗人们的送别有了更多的仪式感,渭河折柳、灞桥设宴,形式的风雅已然冲淡了离别的哀伤,也更可入诗了。

在王勃之前,诗人们真是写了太多太多的离愁别绪。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是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的深深哀伤;“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是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的淡淡惆怅;“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是羁北之臣庾信在《重别周尚书》里的无尽悲凉。

素来凝重的离殇,却被王勃这个半大小子写出了万般气象。

起句就是前所未有的阔朗与磅礴,谢眺也有阔朗之句,一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被多少诗评家点赞,但却远不及王勃的三秦、五津气势磅礴。“三秦”是对秦地雍、塞、翟三国的别称,指代秦川大地。去四川必经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五个渡口,是谓五津。时空上的借代和延伸,一下子就厚重了这一场寻常的赴任之别。

他说我们都是宦游之人,都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和相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这一首经典中的经典,不知道多少次被年少的我们写上留言簿。它的意思很简单:即便远隔万里,我们的心意却始终相通。但诗人就是诗人,他只用了“天涯”和“比邻”两个比对之词,就瞬间提高了“知己”的张力。万水千山也隔不断我们的情谊,夸张是有些夸张,却也诚意满满。

又是如此的潇洒和自信。

这潇洒和自信,便是我们常说的大唐气象。

2

王勃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在年仅11岁的沛王李贤府里任修撰一职。

王勃家是低调的书香世家。祖父王通,号文中子,是隋朝的经学大家、思想家,王通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虽为一介平民,但在初唐文坛却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据说太宗时期的一众重臣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等,都曾经在他门下修习。

王勃自小深受家学影响,加上天资聪颖,六岁便有神童之誉,九岁就能写书,十岁之时便已饱览六经。到十二岁时,他也和大多数贵族子弟一般到长安游学,不过王天才学的是中医,且一学就是三年。教育世家的育人理念果然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公元年,年仅16岁的王勃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制举幽素科,一举及第,后被授官沛王府修撰。其实王勃早在参加科举之前就已经给李治留下了深刻印象,年乾元殿落成,年仅15的王勃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乾元殿颂》,被李治呼为“大唐奇才”。

可惜这位奇才最终还是以一篇斗鸡檄文糟了皇帝的厌弃。此事说起来还真有些狗血,那个时候权贵之间多以斗鸡为乐,年仅11的沛王小儿心性,尤其喜欢带着爱宠找兄弟们较量一二。王勃为投其所好,居然专门为沛王的斗鸡写了一篇华丽丽的战斗檄文。文章其实写得很不错,也没有什么大逆不道之语,本来这种小儿间的游戏行径根本不会有什么风浪。

可能是文中的“牝晨”“雌伏”等语刺痛了某位上位者的神经。要知道麟德元年(年)李治曾起过废后之意,又迫于武氏之威而中断,这其中的隐痛想必各位看官也能体会一二。政治觉悟不够敏锐的少年王勃,就这样以一篇文章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3

不靠谱的人永远都不靠谱。

凭着王家的人脉和威望,被皇帝解雇的王勃在四川游历了几年之后,又重回归公务员岗位。因为听说虢州药材丰富,这位任性的大哥就想办法谋到了虢州参军这份工作。他在虢州呆了两年,不曾想惹上了更大的祸事。王勃先是狗胆包天窝藏了一名叫曹达的逃奴,事发之后又怕遭到连累而杀了曹达。

这下好了,家里即便有泼天的权势也保不住他了。不光他自己下了大狱,就连他父亲也糟了牵连被贬到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要知道他爹在他出事前任雍州司功,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市市委组织部部长。

坑爹指数真是首屈一指。

这之后,王勃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内疚,也因为郁闷,他准备前往交趾探望被贬的老父亲。公元年7月,王勃从老家龙门出发,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江宁,大约于八月初到达洪州。恰逢洪州滕王阁落成,洪州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因为素有才名,机缘巧合也成了座上宾。

于是便有了神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一片骈文写得真是精彩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随便摘出一句,都可脍炙古今。

更为难得的是,此时的王勃在经历过皇帝驱逐、直面过死亡之后,对于人生感悟有了更多的沉淀。是以文章的文采依然飞扬,笔势却更为跌宕。从“逸兴遄飞”写到“兴尽悲来”,从阁外天地写到宇宙无垠,从怀才不遇写到达观知命。一路洋洋洒洒,却用典自如,毫无堆砌之感。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可见其文动人心魄之功力。在我看来,相比于文中那些辞采华美的俪骈藻饰,我更欣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之语。这不仅是失路青年王勃的自勉之句,更是巍巍大唐气象的精神内核所在。

4

其实王勃此次赴宴的主要任务是写《滕王阁诗》,顺带着写了诗序,结果因为序文的光彩太过耀目,反倒掩盖了诗的光芒。他的这一首《滕王阁诗》也着实写得不赖。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高的滕王阁屹立在赣江边,起笔质朴苍老。言滕王阁乃滕王环佩叮当之地,亦是轻笔一扫,点出新滕王阁的金碧辉煌之貌。三四两句将视线环移到了阁外,画栋外,南浦的浮云朝飞,珠帘前,西山的点雨暮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云卷云舒的高阁意境图。

散坐阁中,只见脚下闲潭倒映着白云片片,时光悠悠倏忽而过。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是如此的自然,“物换星移几度秋”引出了进一步的思发。不知道滕王阁在此处经历了几度春秋?也不知道曾经的主人们如今何在?物是人非中,唯见阁外的长江空自流淌,静默不语。

诗人以小小一方滕王阁,见我,见人,见天,见地,见万物,见时空悠远,五十六个字眼将诗歌的容量一步一步旷放到无限,可谓神完气足。

明人似乎特别喜欢王勃此诗,郭浚评此诗“流丽而深静”;凌宏宪则比较欣赏他结句的章法:只一结语,开后世多少法门;更精妙的说法是唐汝询的:富丽中见冷落,平常中见代谢。不过,无论是深致妙法,还是寄慨遥深,皆是王勃通过短暂人生对世道真相的沉痛领悟。

更可叹世事无常。

公元年8月,探亲归来的王勃度海北归,在船上遭遇台风惊悸而死。一代天才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风华绝代的26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