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年少的学习中,想必大家最害怕的就是课本后面那句熟读并背诵全文吧,典型的就有《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等。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文章并非是一篇篇纯粹的文学之词,在这一篇篇的文字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欢离愁。
就拿《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来说,这看似是一场普通的文人学士,在兰亭之地聚会之时所写的风雅之词,实则背后暗藏玄机……
一、由《兰亭集序》谈起
永和九年,虽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一众文人名士、会亲友同志宴集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进行修禊这件事,同时王羲之也带着他的孩子们一道赴宴,俨然一副文中所说群贤毕至、少长贤集的景象。天朗气清,看上去这场集会就是单纯在修禊、饮酒赋诗和挥毫作书等等。
一群文人的集会,注定会留下众多诗词歌赋。而集会的最后,众人一致举荐王羲之为这次聚会所创的诗歌撰写一个序,编写成集,半醉半醒的王羲之怀着内心复杂的情感,写下来千古名作——《兰亭集序》,一笔一划之中也为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
众人的此番推举不仅映证了王羲之在当时德高望重的地位,也突出了王羲之在书法领域上的造诣。在高中我们浅层的学习过《兰亭集序》,自然便知晓王羲之在文中的感情变化其实是十分丰富的。文章最初是一副兴致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但是随着宴会的结束,王羲之的文笔也随着内心伤感的思绪逐渐变得忧愁:后文由乐转悲,甚至谈及人生生死。
文章最后一句所以兴怀就直接解释了为什么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俗话说,任何文学的创作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的背景和个人的经历。王羲之也是这般如此。可以说,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那么为什么一个积极入世的大文豪会在诗中表达出这般的悲伤无奈之感?
二、这场看似普通的文人聚会,其实并不普通
在这个只有车马送信的年代里,王羲之为何要聚集众人于会稽兰亭?王羲之又是如何召集众人,他又凭什么可以召集众人呢?
从王羲之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兰亭集会主要就是修禊,这从文章开头第一句便明确了,饮酒作诗只是顺带之举。既然文人的聚会不是把酒言欢、即兴吟诗,而是修禊。那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修禊?
修禊的习俗来源于周朝上巳节,并且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靠近河流等有水源的地方,这样修禊的人可以通过洗漱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主要来源于东晋郑国的一个风俗。
这次聚会的特殊性便是次聚会所选择的时间,即上巳节,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余冠英《诗经选》解释说:
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秉兰草,祓除不祥。
这些记载和传解都说明无论在官方的礼仪制度还是在民间风俗方面,三月上巳节在中国的上古和中古之时,具有通过水洗和闻兰而祓除不祥的内容,染有悲哀的精神基调。
可为什么一个看似普通的文人聚会会有这么悲伤的风格,这便是这篇文章背后的不同寻常。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后因为政务烦忧才迁居会稽山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后人所熟悉的更多的是王羲之的文人身份,实际上王羲之在政治上还曾任多职,例如:秘书郎、会稽王友、临川内史、征西将军参军、护军将军等等。为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便称其为王右军,这些官职使得王羲之在政治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此德高望重的地位,想必对于王羲之来说,这般大的影响力召集一众文人,并不是什么难事,便也解释了他凭什么可以召集众人。
既然王羲之有这般身份,那么联系众人自然也有自己的方法。这一切便要从殷侯贴说起。
三、透过兰亭之会,窥看东晋动荡的政治格局
1、兰亭之会的政治背景——殷浩两次北伐之间
殷侯贴,就像是众人比起《兰亭诗集》记住更多的是它的序《兰亭集序》,殷侯贴的存在甚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