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文国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学问一大抄”。现在对这句的理解更深刻,我们的所有学问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当然关键问题在于一个“抄”字。如何“抄”,怎样“抄”这可是大有学问。所以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叫做:“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会“抄”与不会“抄”有什么讲究呢?
会“抄”其实就是讲究准确,正确的运用,比如:卢挚〔元代〕的《沉醉东风·挂绝壁松枯倒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就是抄了李白的《蜀道难》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在文学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化用”。还有的作家把古人的诗歌“抄”在一起,做成集句联。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轼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
会“抄”重点讲究的是时间点,空间点,情境点的吻合。当然会“抄”总给人的感觉就是抄袭,有炒冷饭之感,不宜过分宣扬。
可是,有多少时间点,空间点,情境点完全吻合让你抄写呢?这就要继承,传承。何为继承,传承,就是利用前人的文化精神,自觉的发展光大。比如我们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就是学习愚公的精神,不是抄袭愚公的做法;学习《松树的风格》一文也是学习松树的品质和精神;学习那么多的古代人物传记,实际上就是学习传承前人的处事风格与思想境界。所谓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重点在于“忠,孝,友”。
当然会“抄”的最高境界就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洋洋洒洒,我们都可以甄别,通过“拿来主义”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有人背会了象棋的棋谱,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有人练习书法一辈子,却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只是抄袭了,甚至也继承了,但是没有创新,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今所有有成就的都是在创新上下了功夫,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在新疆民歌的基础上的创新。《白毛女》也是创新的典型。
创新的典范应该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准确的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科技上,港珠澳大桥,中国空间站,嫦娥在月球背面登录,都是创新的成果。
今天我们的工业化,甚至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实事求是。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继承,“翼然”好,“泻玉”行,但也的确离不开创新,唯有贾宝玉的“沁芳心”,才能更好地舒我们时代的新画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