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浪漫的时期,有无数的诗歌高峰立于此,诗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初唐夹杂着稚嫩的羞涩,对诗的的探索从未停止。提起张若虚,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春江花月夜》,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首诗被誉为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先生也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诗能受到如此大的夸赞,成为初唐诗歌的顶峰。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题目原来是吴声歌曲名,据传是陈后主所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初唐时期,诗歌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境界,开始的诗人创作是沿袭了前朝时期的雕饰辞藻,为了奉迎宫廷所创作。但这首诗太不同了,别人写诗都是娓娓道来,他写诗开门见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面对大江的时候,不是写江以外的东西,他直接写到春天的江水气势恢宏,就和大海连成一片,抬头望,望见的是天上的明月。因为潮水上升,上涨的太厉害了,就好像要淹没天空,天上的明月就像是从江里升起,如此皎洁明亮。这句话是全篇诗歌的开句,有人会问了,明明面对的是江,怎么不写连江平,所以写“海”就是虚写,写“月”才是实写。月光遍布之广,不仅仅是覆盖了整个大江,就连千里外的大海都被月光所笼罩,所以诗人写“海”,第一是表现月光覆盖之广,千里之遥;二是表现月光深邃,如同大海之中的明珠。后世有个人叫张九龄,他可能受到此句的启示,同样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同时期的诗人想象力有限,写了一句月光,就不会再用诗歌去形容,他不,他接着看着月光。“月照花林皆似霰”,“霰”就是小冰粒,诗人看到月光如此皎洁,洒在树叶上,花瓣上,悠悠荡荡。像是小冰粒从天空中散落,这个和我们将月光比作珍珠一样,皎洁。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一点是,珍珠虽然洁白,但是不透明。你比如说月光洒在江面的时候,肯定是微波荡漾,银光闪闪,而冰粒就是这样的,光能透过去,晶莹剔透。月亮是高冷的女士,为了表现这种孤寂寒冷的味道,诗人用冰来展现显得更加准确和恰当。按常理说,诗人看着月光,夸两句就完了,但是他没有。看完了江面,看江边,看完了江边,就要看天空了。天空是怎样的景象,灰蒙蒙的?显然不是,有着月光的照耀,天空显得如此的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天空中受到了月光的帮衬是银色的,江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反射了月光,远远看着,天空与大江混为一体。但形成这样景色的本体是月亮,若隐若现却能看到一个圆圆的玉盘挂在上面,今天的夜晚没有星辰,只剩下它一个在天空之中。后来王勃写了一篇《滕王阁序》,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不过诗中的月亮变成了夕阳,在夕阳的照射下,水天一色罢了。历史上关于张若虚的生平知之甚少,相传他也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我们试着想象,他在写这句诗的时候,身旁是否无人相伴,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没有星辰的点缀。我们说写诗一定是有情注于文字,没有情感是写不出佳句,诗人此刻的内心达到了共鸣,就像月亮思念着星辰,而我在思念远方的那个姑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在望着月光的时候,或许看见有人也在望着月光,他开始了疑惑。月亮生于天地之间,最初的人看着这月亮是什么时候,而月亮最早又是让谁看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被我所问到,当我再次抬头望见月亮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江畔上不止我一个人在望着月光,而我也不是拥有这片月光的唯一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时光最终是有尽头的,而月亮却是没有尽头的,就好像人的情感一样,曾经深爱过一个人,但是现在已经不爱了,没有什么能够和月亮一样永恒。我们所拥有的,最多不过是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最终要魂归于天,将自己交托给这月色。诗人虽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亮或许在每时每刻等待着人的到来,但它究竟等的是谁,我们无从得知。月亮不能给我答案,我只有望着这一江春水,大江滔滔,从来没有中断它的流动。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等到了下篇的时候,诗人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白云悠悠”,“不胜愁”和“相思楼”的字眼,诗人把这种情感由写景色转为了写亲身情感经历。诗人延续他一贯直白的诗风,绝不写的委婉,相思楼写的就是相思。在写云朵的时候,绝对不像现代的废话体诗,比如下面的一首诗《对白云的赞美》纯粹是废话: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如果这种也能被称之为诗,那大街上的每个人都会作诗了。真正的诗人要能选词得体,汇句恰当。就比如说:“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句诗。诗人看见白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联想白云的动态,悠悠两个字表现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景象。如果这句诗光写云,那绝对是平淡无奇的诗,诗人用开阔他的眼界,从上往下看见楼,再仔细一看,楼上有个女子走来走去。诗人命名为相思楼,里面的女子徘徊着,像是在想念远方的爱人。直到后来,对于寂寞的写法被崔颢借鉴,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跟着联系生活,又表现了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去,只有月光陪着她的寂寞。白云和月光一样,都是惆怅的,本想陪着她度过漫长的时光,但最终思念尤甚,遥寄相思。对女孩的相思终归是一种短暂的,但对于家乡的思念是漫长的。无论身在何方,最难以割舍的就是故土。曾经有人从大陆去往台湾,临走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只用红布装了一捧家乡的故土。这就是大地连着的血脉,诗人也是人,也有常人的情感。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不还家”,天各一方,家乡的道路是如此的遥远。孤寂的心情是沉沉的,这源于对家乡的思念,“无限路”究竟有没有头,诗人不清楚,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加深了他无限的乡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开头写月光,结尾总不能没有月光吧。他思索着,这是有江,有花,有月的春天夜晚,太配此刻的情感了。有几个人能够在这样美丽的月光下回到家乡,恐怕月光不是洒在人的身上,而是洒在江边树上。我的心情就和那些游子一样,无无落的离情,夹着不断的思念之情,伴着残月之光。诗人这句话很完美的包含了三种情感,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将这三种感情交织成一片,汇成文句,将情感以江树承载,洒在心上,情韵袅袅,令人心醉神迷。诗人的创作一改单纯模仿山水的景物诗,而是在写景之中蕴含了哲理。如果要将这首诗来划分类别的话,可以说是爱情诗,也可以说是思乡诗,还可以说是哲理诗。我们仔细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诗的节奏是非常明快的,内在的感情深沉而又真挚的。在我看来,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是聆听诗的脉搏,感受诗的生命。所以,文字的基调要靠情感,最真挚的感情才能书写更平和,自然的文字。古代的诗歌是有音律的,是可以唱的,我也想将这首诗同歌和在一起,一边赞美这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畅游在神奇的宇宙之中。虽说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样的评价未免有点太过,但这首诗被称为千古名篇,自有它的道理。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74.html